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屋頂發電廠,首爾能台灣不能?


Grieg Concerto Movement 1 (1of3)
【摘要2019.12.6.蘋果 吳心萍】台灣一直都很想贏韓國,最近棒球好不容易終於贏了韓國。但比賽畢竟是一時的,電力這項必需品,才更是台灣應該趕上韓國的。先來看看韓國首爾,首先,2012年,首爾能源在「減掉一座核電廠」(One Less Nuclear Power Plant, OLNPP10大政策下的「能源自主」,能源自給率由2.95% 就提升到 8 %2017年更推動了「2022太陽城市,首爾」計畫,目標是:電力自給率2020年提升到20%
而此時此刻的台灣,還糾結在究竟「要用肺發電?還是核廢料放你家?」的單選題裡。其實,近年來國際在推動「能源民主」是能源轉型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將能源使用的決策權及參與權還給人民,擴大社會參與,也就是「公民就是發電廠」一般人都可以從能源消費者,變成能源生產者,成為再生能源的推動者。
談到再生能源,總有人說會破壞生態、土地,甚至怕有污染等缺點。這些缺點有部分是謠言,有部分可透過「環境社會檢核」、「在地相關利害人參與」等機制來避免對環境、生態、社區的破壞。
但重點是,屋頂上的太陽能,上述爭議都不存在,而且,屋頂上發電,還可以讓住宅密集的都會區,負擔部分在地的用電,減少中、南電北送。
此外,太陽能發電時,也是台灣夏天空調用電高峰時,而屋頂上的太陽能,還能讓頂樓住戶降溫3~5度,進一步減少電力。
首爾在2012年的「減掉一座核電廠」政策,推動以下作法:補助居家安裝小型太陽能光電板,還繪製全市陽光地圖,讓民眾了解自家社區哪裡適合裝太陽能
2017年的「2022太陽城市,首爾」政策,更設下2022太陽能發電量要成長8倍的目標,除公有房舍要全面安裝外,更要將太陽能普及至100萬戶(首爾目前有360萬戶),並對公寓發放補助(約安裝費用的75%)。甚至很貼心地,要在4500間警衛室安裝太陽能,讓辛苦的警衛杯杯們也能吹低碳的空調。
更重要的,首爾市政府不只是發錢,也鼓勵市民直接投資,透過能源合作社、公民基金和集資等三種方式,在宗教建物、超市等建築上,讓市民也能一起當發電廠廠長,也就是公民電廠。
台灣這2年間,也發展出4家合作社及集資平台等模式的公民電廠。公民電廠常採用自有小屋頂(100KWp以下,佔地約300坪以下)。偏偏經濟部每年訂售電價格時,小屋頂的收益(躉購),卻最易被政策壓縮。相對地,那些100KWp以上的大屋頂,是企業偏好的,因為企業可透過以量制價壓低建置成本,藉此創造更好的收益。然後,想兼顧環教、社會等價值的公民電廠,設置成本不但相對高,售電的收益還要被壓縮
不能否認,大屋頂的商業開發有其必要,然而經濟部除顧及企業,更該顧到民眾,民眾不該老是被設定成只能乖乖付電費,卻無法決定用什麼電的消費者。經濟部應學習首爾的遠見,想辦法讓全民成為綠能發電廠廠長才是。
希望經濟部在拍板2020年的躉購費率之際,能給予小型公民電廠比系統商更友善的收益空間,才能鼓勵更多民眾參與再生能源,跟上首爾腳步,建立「能源民主公民即是能源」的能源轉型路徑與執行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