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ler "Symphony No 1" Rafael Kubelik (1. Mov.)
【摘要2015.8.6. 聯合報 張博智】父親今年94歲,父親廿歲新婚不久即被日軍強徵去南洋當軍伕,母親淚眼送行之際,輕聲告訴夫君說她「有了…」。三年後,日軍戰敗,父親好不容易輾轉歸來。母親已生了大哥,父親嚇了一跳,質問母親婦道。原來當時送行母親臨別之語,倉皇間,父親根本沒聽到。
回到家,鄉親湧進急著打聽自家兒子,父親不得不告訴他們噩耗。日軍戰敗後,他們落難山林荒野,窮於躲避當地原住民追殺,啃樹皮、喝屍水,最後仍難免遭遇一場殺戮,一夥十三人全遭砍殺,唯我父親肩頸重創兩刀,卻倖免於死。
父親的苦難經驗,成了我兒時常聽的故事。長大從軍返鄉,父親話說當年那段南洋「苦情」語調激切、動作表情生動,講到被追殺的那段情節,必定拉開肩頸,露出那兩道隆起如鋸齒狀的刀疤,讓我每聽一次每受一次震撼。那是何等艱難的歲月啊!父親的苦情只是大時代的縮影,日軍四處征戰,許多台灣家庭都必須出錢出力出丁,不少人橫死異鄉,父親則是僥倖歸來。
台灣光復多年後,軍伕向日本政府追討積欠餉錢,可憐台灣人,日本政府根本不理會。誰會自願冒著生命危險,以次等人民身分去當日本軍伕?戰爭已遠,但歷史是一面鏡子,引以為鑑,千萬別為了意識形態或黨派利害,竄改歷史或道聽塗說。
教授 要做學術良知或政治工具?【摘要2015.8.6. 聯合報 黃光國】潘襎教授二日在〈毋忘先民
真正的台灣史〉文中提到:他曾經看過NHK製作一部紀錄片,描述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期間,日本在會場展示台灣原住民。當時的殖民主義者,一方面藉由「人種展示」來炫耀帝國的權威,一方面宣稱:他們的殖民是促進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
潘教授提到的「人種展示」,其實是日本人研究原住民的開端。昭和元年(一九二六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移川子之藏來到台大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設置「土俗人種學講座」,從事「人種學」研究。兩年後,東京帝大出身的飯詔龍遠教授及力丸慈圓副教授也連袂來台,在台北帝大創設「心理學研究講座」。
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日軍參謀和知鷹二鑑於原住民對日本軍警作戰英勇,以寡擊眾,因此建議徵召原住民替日本作戰。為配合日本「南進政策」,當時台北帝大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調查台灣山地原住民的智力、形狀知覺、色彩偏好、民族習性與懲罰制度等,準備到南洋作戰。
1942年三月,第一批「高砂族挺身報國隊」五百人赴菲律賓參戰,五月七日擊退巴丹半島美軍而聲名大噪。後來日軍又陸續運送七批「高砂義勇軍」到南洋作戰。日本軍官普遍認為:「高砂隊員英勇、服從、為長官效命及犧牲奉獻的精神」,連日軍也望塵莫及。可是其犧牲也特別慘烈。高砂隊員總數約四千人,估計超過三千以上的人戰死,其中「薰空挺隊」全軍覆沒。
台灣原住民李光輝(日名中村輝夫),是陸軍一等兵。終戰後,仍躲藏在印尼的摩洛泰島山區,獨自生活近三十年。1974年被發現後才被送回他的故鄉,台灣台東。當時日本政府發給李光輝日幣六萬八千元。但是同一時期在關島山洞被救出的二位日本兵,橫井庄一領了一千萬日幣,小野田寬郎是少尉軍官,所以領二千萬。台灣人領六萬八千元,日本人卻領一、二千萬元,非常不公平!
明治大學宮崎繁樹教授組成「台灣人元日本兵士補償問題思考會」,並組成八人律師團,邀台灣人鄧盛等十三人當原告,義務進行代理訴訟,向日本政府及國會要求賠償包括貯金、未給付薪俸等。
1982年東京地方法院判決:「台灣人的告訴非常值得同情,但是沒有法律上的依據。」所以不是敗訴,而是「棄卻」(駁回)。告訴團團長鄧盛在法庭大發雷霆說:「這種天理難容的判決,是不是日本已沒有正義、人道?日本人是沒血沒淚的嗎?」
1987年九月二日,日本國會終於通過「台灣住民元日本兵、軍人、軍屬、戰死者等之慰問金法律案」,決定戰死者慰問金每人二百萬元。
宮崎繁樹教授是一位有學術良知的君子(日語「人格者」)。日本政府始終是把台灣原住民當作戰爭工具,而台北帝大的教授們則是日本軍國主義幫兇!
今天台灣教育界的當務之急,就是每個人都要堅持自己的學術良知,建立獨立於政治之外的自主學術傳統。如果台灣的教授們不能保持清冷的批判意識,甘於作為政黨或金錢的工具,甚至不惜以學生作為犧牲,台灣社會必然永無寧日,台灣前途不問可知!
李鈞震:
1.
蔣介石與毛澤東殊死戰的時期,中國許多不明就理的鄉下農夫、青少年,都被蔣介石強硬拉來坐軍伕,這些非自願的人死傷數十萬人,還健全存活的有的被強迫抓來台灣當榮民,引發後續的李師科搶銀行事件與王迎先冤死事件。當初戰死的,至今沒有得到國民黨的任何賠償。
2.
台灣榮民吃香喝辣的幾乎都是蔣介石派系的戰敗將官(打戰時都躲起來),當時真正為蔣介石賣命的張學良部隊、孫立人部隊,大多數被蔣氏政權遺棄、排擠。許多揭穿此歷史的學者是人格者,隱匿這歷史的教授們是社會敗類。
3.
獨裁者蔣經國統治時期,台灣籍優秀的上校軍官絕大多數沒有機會升等為將官;當時的將官幾乎都是來自中國卻愚蠢的庸才,各軍種都一樣,蔣經國有嚴重的族群歧視問題。
4.
例外的只有半山陳守山,第一位在現役時就獲晉任為上將的台籍將領,為曾任警備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陳守山能在當年全是外省籍將領主政的軍事系統獲得晉升上將,是時任總統蔣經國的特別考量,希望讓本省籍人士出掌警總,化解在野人士的對立與抗爭,也就是讓台灣人彼此互相對抗,以分化台灣人的團結。
5.
1985年6月,蔣經國大量調整軍方人事,刻意提拔一批台籍將領擔任軍方重要職務,如海軍“中將”郭宗清擔任“左營區司令”,莊銘耀“中將”升任“基隆軍區司令”,陸軍“少將”韋正哲晉升“中將軍長”,“警總保安處長”陳境棠出任“警總中部中將司令”等。
6.
經過蔣經國的刻意培植,1987年統計顯示,軍隊中只有16.7% 的將官是台灣本土出生的,83%大多數仍是外省族群。台籍將領軍階最高的一位,是曾任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以及國防部長的湯曜明,他在獲核定調升為參謀總長時,也同時晉升為一級上將,那也是李登輝執政時期才有的奇蹟。
7.
而第一位原住民少將是空軍系統的高巍和,飛行員出身,在民國八十年升任少將。獨裁者蔣經國統治時期,沒有半個原住民將領,明顯是族群歧視。
好珍貴的歷史, 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