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臺灣歷史的十個轉捩點:(四)1860年.重啟港口通商

台灣史
Gustav Mahler - Symphony No.1 in D major "Titan" - IV,
【摘要2015.8.4.自由 故事】1857年,如果你還記得課本說的,英法聯軍迫使清帝國簽訂《天津條約》。因為這一個條約,1860年臺灣的雞籠、滬尾、安平、打狗等港口,作為對外國的通商口岸,重新開放。這一次重啟港口通商,不只是臺灣的貿易因而有了新的面貌,臺灣的社會與經濟也隨之出現劇烈變化。
貿易一直是臺灣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如果以這次「開港通商」為分水嶺,在此之前,臺灣主要經濟以貿易與農業為主,對口貿易地區主要為清帝國內部。清中葉之前,臺灣主要輸出米、麥、鹿皮以及白糖為主,對清帝國而言,輸出米糧是臺灣最重要的價值之一。
開港之後,通商口岸附近開始設置洋行,許多仕紳或地方豪強趁勢崛起,其影響力直至今日依然存在。此時,因臺灣的地形、土質、氣候,以及在英國商人從福建引進茶作等人為操縱的關係,「茶、糖、樟腦」便成為清代臺灣末期主要的經濟作物。1868年到1895年間,此三種商品出口總值,就占同期臺灣出口總值的94%。其中,又以茶葉為最大宗。
1856年,福建茶種引進臺灣後,臺灣茶業的產值便逐漸增大,甚至在價格與品質上也越發與福建一別苗頭,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情況出現,其中最大輸出國為美國,其次為英國以及南洋地區。
茶葉的種植和生產,帶動了北臺灣的經濟發展,臺灣政治中心也跟著逐漸北移,加上北臺灣山區亦多為另一項重要作物──樟腦的生產地,因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清政府對於高山族的管控更加緊縮,過去教科書上所說的「開山撫番」,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制度,原住民也因此受到壓迫,進而出現了大規模的遷徙
和茶葉與糖同樣重要的樟腦,是因為「賽璐珞」的發明而受到重視,在塑膠發明以前,賽璐珞是最早的可塑樹脂。1890年之前,樟腦的市場,就是臺灣與日本兩個有生產天然樟樹的地方相互競爭。但是因臺灣樟樹生長地區多為深山,開採樟腦風險也相對較高,加上當時臺灣的熬腦的技術並無日本先進,品質不穩,因此這段期間日本在樟腦業上仍居上風。
話雖如此,臺灣的樟腦資源仍因全球需求量大增,衍生出臺灣樟腦業被英國人壟斷、促使清政府想將販賣權收歸國有,英國商人和清廷官兵進而發生衝突,並於1868年爆發樟腦戰爭。當時,駐香港的英軍派艦攻打安平,揚言要攻下臺灣,不過最後在臺灣仕紳的斡旋下,暫時停火,英清雙方簽訂了〈樟腦條約〉,臺灣的樟腦業也由英國所壟斷。
1890年後,因日本樟樹被開閥殆盡,清政府的開山撫番,促使業者可進入深山,再加以技術精進,臺灣因而成為樟腦的主要出產地,直到日治時期依然如此。可是樟腦業的蓬勃,帶來了臺灣山林無可彌補的浩劫,也使原先在山林中生活的原住民受到干擾。樟腦業的興衰,顯示不管是英國、中國或日本,都只在乎他們自身的利益,臺灣的人、土地或者山林,並非他們關注的焦點。
而臺灣的糖業,最早可追溯到荷西時期。在整個清朝統治時期,糖也都是臺灣主要出口品之一,開港通商前主要銷往中國以及日本,開港之後更銷往澳洲、西歐、南北美洲等地。
1860年到1895年間,臺灣糖業出口分為兩個部分,一個為白糖與紅糖,白糖主要銷往中國華北地區,少部分銷往日本。紅糖的部分則遍及中國、日本與歐美各國,成為食用、精製成白糖或是製成糖果的原料。直至日治時期,臺灣糖業依然是臺灣的經濟命脈之一。
茶、糖、樟腦改變了臺灣的社會經濟架構,除前面所言買辦、仕紳的崛起,更因為這些經濟作物多在沿山地區或是山區,而這些地方多為粵民或漳籍人士居住的地方,因此改變了粵籍以及漳籍人士的身分地位,並縮短閩粵、漳泉之間的差異與隔閡。
茶、糖、樟腦的生產提供了許多的就業機會,此時清政府在台的稅收主要來自出口貿易,而非以往的各類田租,清廷遂命沈葆楨、劉銘傳等官員,以臺灣為實驗「新政」的白老鼠,做了一些現代化的基礎建設,只是成效有限。
此一時期,臺灣雖然提昇了國際能見度,卻沒有太多的影響力,寶貴的山林與源源不斷的物產,不過是世界列強在貿易戰爭上的資本。自顧不暇的清帝國,實行的新政只是皮毛,於甲午戰爭中被日本徹底打敗,臺灣再次被轉手讓人。
李鈞震:滿清帝國確實只把台灣當成殖民地;滿清帝國裡有許多漢人官員,他們也只把台灣當成可以發財的殖民地,可有可無;這種族群歧視,一直到今日也還是一樣,台灣的漢人多數仍把台灣原住民視為低等人,台灣原住民一直都是社會與政治上的弱勢者。
族譜不可信,重要的是「我活在台灣」!【摘要2015.8.11.自由 蔡勝雄】一些自認是高級中國人,常指著台灣人教訓他們說:你們是炎黃子孫,不要數典忘祖。說實在的,我只知道我的阿公阿嬤是誰,也感念他們。想念阿公在旗后港撐船擺渡,在打狗山下開灰窯。開山闢港(高雄築港)他也出一份力。至於我阿祖,我只知道他的名字。
再往上追,我只看到神主牌上寫的是「歷代祖先神主牌位」。就像彭明敏教授也只知道自己是福建來台第五代,他的阿公告訴他,阿祖在東港海邊打魚養家,認真打拚,期望他的孩子成做好樣。阿公無法,也沒興趣追溯過海的家系。因為再往上追,就是宗譜、族譜上的一些名字。而且有一些是真的,有的是假的。
台灣姓氏研究學會理事長林瑤棋醫師說,「閩粵人到元末明初才真正有族譜,且所有族譜都追到黃帝,每一個姓氏的開基祖卻只有一人。可見明初之前的閩粵人族譜是偽造的。」
中國著名人類學家、第一座人類博物館館長、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林惠祥也早就表示,「我福建人若堅執必為漢族之純種而以族譜之記載為證據,是真為固陋而自欺。」可證族譜之不可信。
彭明敏教授母系血緣是亞洲北方來的,父系是西拉雅族。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父兄族人有多位是治人病苦的醫生;二二八高雄大屠殺當天,他的父親彭清靠醫生以市參議會議長身分,為市民安危,和六位代表上要塞司令部和彭孟緝談判。彭教授冒生命危險,為台灣民主獨立而奮鬥。
馬雅各醫生帶基督長老教會來台灣;無視被追打追殺,為台南留下新樓醫院。奉獻台灣六十年,病逝台南的巴克禮牧師,為台灣留下第一所大學(Capital College,後來的台南神學院)、女學堂(長榮女中)、第一份台語報紙(教會公報已出刊一百多年)。
甘為霖醫生為台灣留下第一本台語字典,並和梅監霧牧師建彰化基督教醫院,甘醫生被稱為彰化媽祖,其夫人的割膚之愛更傳為美談,其96歲兒子二年前才過世,講得一口彰化口音的道地台灣話。
馬偕博士建Oxford College(後來的真理大學),並設第一所女學堂及馬偕醫院,娶原住民女,埋骨淡水。我的祖先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活在台灣,我能為台灣奉獻甚麼!
台灣史 孫文的革命家本色【摘要2015.8.11.蘋果 江春男】台灣把他當國父,國民黨要員訪問大陸一定要去中山陵祭拜,且均以中山信徒為榮,實際上,孫文是革命黨,為革命不擇手段。近年來,在史料和觀念的夾擊下,他鍍金聖像早已褪色。 
國民黨說,孫中山九次革命,終於推翻滿清後,立即功成身退,讓位於袁世凱,高風亮節舉世無雙,其實這根本是笑話。武昌起義不是他領導的,那時他老人家還在美國丹佛,看到報紙才知道。 
當時的革命黨人互相不買帳,所掌握的軍隊和地方政權十分有限,而袁世凱擁兵自重,國內外聲望最高。如不是袁世凱以實力進逼,滿清皇帝不一定退位。如果袁世凱全力鎮壓,革命軍哪裡是北洋系的對手。 
袁世凱後來因稱帝而成革命罪人,這一點無須辯護。但他簽訂21條,就變成賣國賊,就有些冤枉。當時的孫文積極地與日本人勾結,並簽署密約,內容只有11,但其出賣的國家主權和利益,超過袁世凱的21條,但他卻倒打袁一大耙。 
孫文向列強承諾各種喪權辱國的密函文件,近年逐漸浮現,例如租借滿洲,開礦、鐵路和關稅,包括付款方式和利息計算在內,琳琅滿目,怵目驚心,如果把這些史料放在國父紀念館一併展出,那就太好玩了。
孫文主張暴力革命,反對改革,他以暴力推翻滿清,也以暴力對抗袁世凱,他個性專斷獨裁,黨內大權一把抓,民主是空談。有人說如果革命成功,孫文會變成中國的列寧,列寧搞革命一樣不擇手段。 
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