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課綱之爭的本質(上)

教育啟迪
Bach Well Tempered Clavier II XIV Konstantin Lifschitz
【摘要2015.8.12.自由 林濁水】在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中,共同的歷史遺忘甚至歷史事實的扭曲和歷史記憶經常並存。假使不是共同的忘祖與改宗,又怎麼會幾乎所有的漢人都自認為是「炎黃子孫」,豈不是當時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人都無法生育、沒有後裔,只剩炎黃兩人的後代生存下來?
又如台灣自古屬於中國以及孫中山到台灣進行反滿革命,心懷台灣;同盟會的羅福星因此來台被日本人所害,這些當然都是經過「遺忘」和偽造扭曲的國民黨版中華民族主義神話。
事實上,孫中山可以以台灣當成反滿根據地,但關鍵就在於孫中山為了反滿不只親日,甚至不反對日本殖民台灣。到了淸國倒台後,孫中山立場還轉變成台獨,而羅福星更是台獨份子。諸如這些,國民黨在關鍵地方全加以「遺忘」並且偽造扭曲。
在昏頭的一元民族主義之下,歷史記憶的消除和變造就在歷史書寫和教育中惡性蔓延,國民政府來台後持續到解嚴初期,都還不肯中止「去台灣化」政策的行徑就是經典演出。
由於許多民族主義掛帥的做法過於惡形惡狀,因此,二次大戰後,西方的歷史教育領域中,民族主義掛帥和多元主義、自由主義就經常引發嚴重爭議。「要不要有國訂歷史課綱?如果要,該怎麼編寫?」19801990年代,這些在英美都曾轟轟烈烈地爭辯過。
所謂的「課綱的意識形態之爭」有統獨之爭的意涵固然是事實,但是同時存在的是多元價值和一元價值的對立、自由主義和教條一元主義的對立,以及真與假的對峙。這也是為什麼歷史學界,不分台灣史領域、中國史領域、世界史領域,也不分統、獨、中立的學者會一齊站出來反對課綱微調的動力所在。
反民主自由的價值連結,和自由民主連結之間的相對立,正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台灣歷史發展的主軸的現象,像國會全面改選,鄭南榕之死等,全是在這一個歷史脈絡下的階段性演出。
許多人強力反課綱微調是站在台獨立場上的,但歷史學界中反課綱微調的人,並不分統、獨2014年,教育部調整高中歷史課綱,包括台大、政大等全國25個大學及中研院、國史館、共139 位歷史相關科系的所長、系主任、教授、研究員們發表「我們反對違背學術專業的微調課綱」聲明,這些學者中,獨派學者和台灣史學者並非多數。簽署的包括中研院2位所長、30位研究員,以及大學歷史系8位系主任、6位台灣史相關所長、系主任等。其中8位系主任都沒有獨派色彩的。
這些國家定位立場上南轅北轍的各路人馬會有志一同地反課綱微調,當然不可能都是站在台獨立場,他們的立場是學術良心和史學專業
李鈞震:
1.        學術立場就是要不斷的追求真相與客觀真實。人類如果接受到的資訊或知識是不真實的,跟生活環境無關,她就很難透過教育了解自己,因此她跟人的互動就會產生認知落差,人際關係將會變糟,最後增加社會衝突或國際衝突的機會。
2.        過去台灣的教育掩蓋228、白色恐怖的事實、掩蓋國民黨貪腐的事實,導致許多學生進入社會後無法適應,也與自己家族的親身經歷產生衝突,最後變成與國民黨徒的衝突。馬英九與其族群接受的教育,導致他們仇恨日本人、歧視東南亞國家的族群,也造成國際關係的緊張與國防政策的偏斜。
3.        不只如此,人類如果接受到的資訊或知識是不真實的,她就很難有能力去學習新知,因為學越多不實資訊她對自己的判斷力就會混淆、沒信心,甚至無法面對自己;也因此她很難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
4.        一個社會如果充斥不實資訊或知識,就像進入一個充滿假帳、假資訊的股市,那人民如何累積正確知識,具有國際競爭力?
5.        學校的知識學習,重點是學生學到多少真實的,學到多少虛假的?若學到虛假的,將來還要花更多的時間糾正腦袋理的資訊,否則人將對社會產生距離感,失去同理心與社會競爭力。
6.        教育的機制裡有無可以幫助學生探求真相、揮別虛假的「程序正義」?如果沒有,自己的世界觀將跟真實世界有隔閡,會造成人的孤獨感、不安全感,這必然會引發社會問題。
7.         歷史、公民的教科書,是不是反應客觀真實?會不會增加對中國、日本與其他國家的敵視?能不能更客觀的了解台灣與東南亞諸國?這是學術專業的要求,這標準必須遠遠高於憲法與族群意識之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