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看賽德克.巴萊的兩岸不同視角

〔王彥晨 中國時報2011.09.13摘要〕大陸媒體一面倒地批評;《環球時報》92號的標題是「賽德克巴萊遭冷場,嗜殺不能成就一部史詩片」。新浪娛樂網的標題是「賽德克巴萊:華而不實的偽史詩片」。

鳳凰網則說「賽德克巴萊離優秀還有一步之遙」。《青年報》的標題則是「賽德克巴萊大倒熱灶」。報導指出,包括新浪、網易、《外灘畫報》、《文匯報》等媒體記者,在威尼斯看完首映之後,都給出低分,有的甚至給零分。        為何一部台灣電影,大陸人看來卻罵聲不斷呢?這其中包含著理解、認同、文化和視角的巨大鴻溝。

    「生番」歡慶跳舞,日籍山地警察步入會場,番人欲與日警共飲表示同心友好的小米酒,卻被日警視為野蠻,用警棍毒打一頓;電影中用種種細節交代族人在日本警察管轄下的處境。被認為是台灣共產主義者的蘇慕紅在〈關於台灣的民族革命〉已經指明「霧社事件」的本質是日本人的「理番政策」

    「(日本人)收買番人頭目或有勢者,讓長相出色的女兒或番婦與日本警察結婚,讓頭目的兒子或有勢力者以官費受教育,對傢伙們(日本人)最忠順的人贈與結婚費用,或帶他們去東京等大都會參觀。

而一方是沒收番人的土地、強奪其番產,這就是傢伙們的理番政策。」「開鑿山路、造林以及其他山地的一切勞動,全令兄姊們(指原住民)負擔,幾乎與無報酬同樣地強制其勞動。就是有也微乎其微有如鼻屎的東西,對一日之勞動──14小時以上,付一條鹹魚──10錢或充其量56枚銅板。

利用番人的體格健強、性情慓悍之故適合於山地勞動,傢伙們用所有的方法來榨取。不只是勞動力的榨取,生產物──獸皮、藥草、食品、食糧其他一切的番產物──斷然不許可兄姊們做自由的買賣。」

以上載於文獻史料、出自台灣左翼文人的評述,說明了本片用影視打造呈現的霧社事件,是一次台灣原住民反抗「殖民壓迫」的暴力行動。核心是反抗壓迫,這點恐怕才是大陸官媒最敏感的神經。

    這部片子表達了在當時背景下,自認為強勢、優越、文明、先進的族群,用一個上對下、優對劣、尊對卑、文明對野蠻的視角,否定、歧視、唾棄地看待占領地的族群,從而衍生出殘酷的政策,進而造成壓迫,最終演變成反抗。對於龐大且正崛起的中國,難道沒有任何啟示意義嗎?何以某種程度算是大陸菁英的媒體記者,會對這種用心普遍地嗤之以鼻?透露出怎樣的心態呢?

    如果大陸菁英都看不懂文化差異撞擊下,應該存在體諒這樣的電影語言,不能明白和個子矮小的人對話,不妨傾下身子表達尊重,萬一有一天台灣真要讓「外來政權」(異族)統治,那又是如何的下場?帶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而來的統治者,台灣豈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台灣很多人存在上述的疑懼,正是由於島嶼的歷史中的確有過這樣的壓迫;荷蘭人、日本人、國民政府,未來呢?中共政權看不透這點,台灣人怎麼會放心呢!

    台灣人早年到大陸,普遍存有的優越感,曾經讓人很不舒服,這也是相同道理,日本人對生番,就是一種優越感,這和德國人看猶太人相似。中國人自認是泱泱大國,但甲午戰敗後,對帝國主義沒有少批判過,自卑之後的國族自大主義,會不會讓中國人再次形成文化上的自以為是,重演偏狹的壓迫呢?

李鈞震:賽德克巴萊反應出權貴階級對弱勢者的歧視、霸凌、以大欺小;這剛好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當中,絕大多數的權貴階級的主流文化與生活習慣,所以中國權貴階級的奴才(新聞媒體)當然很不是滋味,因為內心秘密被反射出來。劉曉波一定不敢否認!

參考資料:

新疆暴動 三度開庭又8人死

強押維權人士

煽動顛覆有罪 劉曉波被判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