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賽德克》暴力 有必要嗎

〔王乾任 中國時報2011.09.22摘要〕   自從《賽德克.巴萊》上映後,陸續有一些父母對於電影中的大量暴力血腥畫面提出質疑。有人認為,有必要連小孩子拿刀上戰場的畫面都剪出來放映嗎?有人認為,如今的社會不是提倡和解共生,為何電影中如此多殺戮鏡頭?難道不會讓人們對原住民產生壞印象?

除非霧社事件中原住民沒有殺人,小孩沒有上戰場(前現代社會是沒有孩童與青少年的概念,只有小大人與大人),否則,《賽德克.巴萊》就必須忠於歷史。雖然會讓今天的觀眾感到不安,但是,正視這些讓人不安的殺戮,隱藏在過去英雄史詩敘事之下沒有告訴讀者的事情,還原歷史事件的原貌,面對歷史的多元複雜,正是導演魏德聖希望傳達給觀眾的訊息。

《賽德克.巴萊》的殺戮場面之所以令部分觀眾感到震撼與不想接受,是因為殺戮者是我們以為是正義、英雄的一方(我們假裝英雄沒有手染鮮血,或美化了英雄手染的鮮血)。魏德聖想告訴我們的是,所謂的正義與英雄,實際上所幹的事情和邪惡的壞人並沒有差別,以揭露現實的殘酷的方式引領我們反思歷史真相的殘酷。

一個好的導演不能因為當代主義的政治正確而迴避曾經發生過的歷史真實,縱然迴避會讓電影更得到好評。拍過商業片的魏導不是不知道迴避暴力血腥場面可以討好主流觀眾,但是,他之所以拍攝《賽德克.巴萊》,並不是為了成就一部台灣影史最賣座的商業片,而是為了直面他從霧社事件中所感受到的震撼,歷史真實背後的無奈、殘酷與無法化約

不能為了觀眾的需求而迴避血腥殺戮場面,甚至必須強化(好比說電影《珍珠港》有人說電影出現的轟炸珍珠港時間比真實歷史發生的時間還要長),縱然會因此得罪討厭血腥暴力畫面的父母,讓觀眾產生負面評價,產生誤解,都必須秉持其拍攝者的良知,將殘酷的真實呈現在世人面前

所以魏德聖導演說,請放下武裝前來觀賞《賽德克.巴萊》。所謂的武裝,不只是特定史觀,更是當代社會文明所以為政治正確的各種價值觀與意識型態(影視戲劇節目不能出現暴力血腥鏡頭就是一種當代的政治正確)。

今天的人們認為暴力血腥是不好的,那是一種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卻不能抹殺過去曾經存在,令人不堪的事實。唯有如實呈現,深入到歷史事實的深處,體會所發生過的一切苦樂喜悲之後,若能從中產生原諒與接納的心,才是真正超越仇恨邁向和解共生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