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
Edvard Grieg - Lyric Pieces.
Book I, Op.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8vKUtqgs4
【摘要2022.6.5.日.自由
王英明】上週社群網路上傳出,總統蔡英文下令,「孩童發燒達到41度才准收治」 。當然這是假消息。當我看到這個新聞時,委實大吃一驚。因為只要小學已畢業,都會知道這是假消息。總統主政國家大事,尤其是外交與軍事,怎麼會管到醫師業務?
但這樣的不實謠言,很多人竟然相信並轉貼。那麼難道很多台灣人都小學還沒有畢業?不禁令人懷疑過去75年來,教育部究竟在做什麼事情,竟然沒有教導出有辨識能力的公民,卻培養出一大票「網傳群眾」、一看到Line有消息,不分青紅皂白、立即按讚分享?
行醫多年經驗,小病人發燒到40.1度或40.5度並不少見,但是能到41.0度,真的是非常非常罕有。網傳「攝氏41度」的來由,原來出自5/22疫情指揮中心的COVID-19
「兒童腦炎重症前驅症狀」手板第一項:體溫大於41度。其他是持續昏睡、持續嘔吐、抽搐、意識不佳、持續性頭痛、肌躍型抽搐、步履不穩。
這一個月來新冠病毒所引起的兒童腦炎,「出乎意料」比想像中的多。這個簡明指引,應該是指揮中心委託小兒科醫學會專家整理而成。目的是提醒如出現這些現象,可能已有腦炎病變,雖有另外說明指出,不一定要到41度,只是舉例,到了這個溫度,體溫調節中樞恐怕已經功能喪失。
但民眾常常話只聽一半,不喜細部說明,而這截圖手版就會讓人家誤會(或故意誤會)到41度才有危險、才要送醫,(而40.9就不必?)。現實上,一向很多媽媽是看到小孩子一發燒、不管幾度,就是趕快去衝去看醫師、怕「頭腦會燒壞」,更不用說已經超過39或40度。
依照我的觀點,此一指引手板,對象應該是臨床醫師,加強醫師診斷上的警覺心,而不該是家長。就像過去指揮中心兩年來的許多嘮嘮叨叨的說明解釋,民眾很少會聽進去或真正聽懂,不但使得社會上對新冠疫情的討論話題與關注力,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知識爆炸,各種預告猜測、疫苗資訊真真假假、排山倒海而來,很多「非本科」醫師(連國外媒體也注意到了,是外科、精神科醫師最多),都可成為網路臉書YouTube的疫情專家,只要寫一個訊息或秘訣,馬上成為各家媒體引用的焦點,但不知道這些在言論自由的大帽子下的發言,對疫情的控制幫助了什麼。
各縣市首長一知半解,學了幾個名詞,忽然都成為公共衛生權威,每天上電視說東道西,再加上在野黨政治性的攻擊與不實謠言,竟然使得台灣民眾超越先進國家人民的水準,有能力對疫苗挑三揀四,還說出一大堆連國外專家都看看不懂的道理(例如兒童BNT疫苗優於莫德納),然而卻忙壞了許多民眾,腦袋混亂茫然,大家生活上除了疫情,就是疫情,其他所剩無幾了。
這腦炎指引,是認為家長從來沒有帶過小孩?換句話說,「有這些情形是很危險的喔」,大家還要指揮中心提醒才恍然大悟?就常理而言,家長如看到小孩子持續嘔吐、持續抽筋、昏睡、走路不穩,還會把小孩子放一邊、去看八點檔連續劇?更不用說又加上發燒?其實近日也有一個九歲男童,完全沒有發燒,嘔吐兩天、胡言亂語後就昏迷死亡。
其實不論是否新冠或其他的病毒細菌感染,最重要的是觀察病人的一般全身狀況,包括呼吸、心跳(疫情後又加上血氧),而不是體溫幾度。假如有「不尋常的」症狀發生,本來就會去看急診,加上有發燒當然更增嚴重性。
台灣小兒科醫學會早在1985年左右,就於網站刊登有兒童發燒緊急就醫的健康指引。更早的是我撰寫、由聯經出版社在1982年出版的《寶寶發燒怎麼辦》(絕版多年)裡面所提到的發燒而且有什麼症狀需要看急診,而且我也提出「是腦壞掉才引起發燒,不是發燒引起腦壞掉」這個觀念(應該是台灣首次有人提倡)。上述這些所提到的小兒有關不尋常症狀,事實上是適用於各種感染,包括肺炎、心肌炎、而不是聚焦於腦炎。
其次,由最近的兒童新冠感染新聞事件,我覺得有三件需要檢討的:
一是小兒科界早就知道omicron 感染會造成兒童全身性器官侵犯(雖然比例少),也有專家警告,台灣若開始與病毒共存措施(降低隔離、疫調、匡列標準),小兒病人死亡必定在40-100人之間,何以很多醫師還是強調,兒童感染「都很輕啦」,一兩個月前仍有小兒科專家,主張沒有打疫苗也沒關係(甚至有外科醫師主張絕對不打疫苗),理由是擔心疫苗副作用,認為疫苗在大人、是利大於弊,但小兒是利弊相當、甚至是弊大於利。
殊不知任何醫療,本來就有其風險性,何況台灣的社會是容不下有少少的小孩身亡(看「很多孩子走了」這種震撼人心的貼文就知道),何況國外的觀察已知道兒童疫苗的副作用非常非常低。糟糕的是,指揮中心也沒有這樣的「緊張急迫性」,心態無要無緊、慢條斯理,以致造成現在有被野黨攻擊的藉口。
二是四月中旬,指揮中心明明知道疫情的大風暴即將來臨,兒童疫苗的注射非常迫切,又明明知道手頭已有莫德納疫苗,馬上可以開始使用,偏偏雞婆要進口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使用的BNT,「以便家長可以抽單、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這好像是將有暴風雨,讓大家都趕快穿好雨衣(不管是什麼牌、總是合格的雨衣)再前進,被淋濕的人一定比較少,
但,「還有一件更漂亮的雨衣還沒有送到喔,想穿的人可以再等一下」,其結果是另外一牌的雨衣終於送到,可是一半人都已經淋濕了,運氣不好的人就出事。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預料,當兒童BNT童疫苗兩劑打完、大家有了抗體,應該是疫情已經趨緩或尾聲了。
第三是,由中和市兒童(恩恩)罹病身亡的急診耽誤,無論問題出在哪一個環節,一般人確是缺乏可以做為顧問、徵詢,或有事情能幫忙的家庭醫師,這是整個社會上都要重視的一個問題。有親友告訴我,他的小朋友在加拿大插班入學,所填的資料第一個就是你的家庭醫師是誰?在台灣要問家長,小朋友的家庭醫師是誰?應該有3/4的人回答不出來。
疫情當前,以高雄市為例,其衛生局長是前任家庭醫學會的執行秘書,難怪所有疫苗、快篩、PCR、門診、後送、疾病分類,都有地方開業醫師做為第一線保護者。
反觀有些衛生局長是大醫院骨科醫師出身,把所有的業務都放在聯合醫院,防疫與開業醫師沒有什麼關係。若是恩恩媽媽,當時能夠找到平常有看診、也注射疫苗的小兒科醫師,請他全力協助,也就不會面對119的公事公辦下,孤苦無依了。 (作者為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前任小兒科醫學會教育委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