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

土敘地震逾3萬6217人死亡 無國界醫生:醫院不堪負荷

 

流行文化

【迷上經典1】世界古典名曲聯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i4h8CM0gE

【摘要2023-02-18..聯合報】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至今,已36217 人死亡,超過15萬人流離失所。從這個月6日,在敘利亞500名無國界醫生團隊,立即動員工作人員,除援助物資外,也進駐支援當地醫院醫療。但因嚴重傷患無法轉診,救命物資進入敘利亞困難,使當地醫院已不堪負荷,無國界醫生呼籲,望開放更多人道過境點。

無國界醫生表示,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發生當天,敘利亞500多名無國界醫生工作人員,立即投入支援醫院,並提供民眾醫療和物資援助。雖然台灣時間周一(13日),已增開「和平門(Bab al-Salam)」和「雷伊通道(Al Ra'ee)」兩個過境點,不過當地多數嚴重傷患仍無法轉診,救命物資則因人道過境點太少,難以快速進入敘利亞援助。

阿克拉巴特(Aqrabat)醫院的骨科和矯正主任沙米卡杜爾(Samih Kaddour)說,當地醫院人滿為患,包括身處醫院,醫院急診室已收治了800人,當中有250人需手術治療,現在仍不斷有傷者湧入求助。

阿特梅醫院副主任達爾維許(Mohammad Darwish)說, 目前無國界醫生在阿特梅的醫院,只能提供中度燒傷患者所需的醫療照護,地震發生之前,可以將嚴重燒傷的患者,轉送到土耳其合適醫療機構。但現在,伊德利布省已沒有更多專科病床,人們也無法越過邊境。

另家醫院主任穆希卡杜爾(Moheed Kaddour)則譴責,地震發生已一周,但收到援助都是來自其他醫院、當地的社區或者是組織。他感謝無國界醫生,在阿特梅的醫院發揮重要的作用。但20個衛生機構,所建立的定期支援網路,正面臨一些限制,如不能將病情嚴重的患者轉診到土耳其。

台灣無國界醫生執行長鄔荻芳表示:「這場大地震奪走許多人的生命,當中包括兩名在敘利亞的無國界醫生工作人員,在第一階段救援後,要著手評估地震造成的醫療中斷,及對最弱勢族群的影響,還有後續可能爆發水媒疾病的風險。將使已不堪負荷的醫院面臨更多挑戰。」

對於近來不少熱心民眾詢問,能否加入震災救援前線。鄔荻芳回應,組織只會派出已有前線工作經驗的工作人員,因此沒有針這此次地震招募。不過台灣無國界醫生,一直有在招募前線人員,並設有醫療人員和非醫療人員職位,台灣民眾可到官網申請。

土耳其連續強震解析:地震機率不易預估,做好防災才是正解【摘要2023-02-18..聯合報 阿樹】202326日,土耳其東南部發生了兩次大地震,分別是在當地的清晨417(規模7.8和下午124(規模7.5,最大震度達MMI震度階九級(相當於中央氣象局震度六強),強震與脆弱的建物造成嚴重災情。這兩次地震發生在東安納托利亞斷層帶上,此斷層系統過去雖然曾有規模67的地震紀錄,但並不頻繁。

從此斷層帶的地震潛勢來看,三十年內發生大於規模7.5的地震機率約為8%,大於規模7.8的機率則為1.7%。然而機率低並非不可能,而且還一次發生了兩次,這也讓科學家好奇,為何為接連發生地震?第二次地震是誘發地震嗎?還是2020年同一斷層帶上發生過的規模6.8地震的間接影響?

土耳其地震後,學者指出,接連兩個大地震是因為一個地震釋放了能量與應力,便增加至另一個可能發生地震的斷層系統上。但應力又是是什麼?當我們用力拉扯彈簧時,彈簧發生的變形叫做「應變」strain),讓彈簧產生變形的外力就叫「應力」stress)。

岩層與地震的成因,所謂應力就是岩層受力產生變形時的外力,岩層其實並非硬邦邦,而是有一點彈性,所以如果有外力作用時就會先累積應力,並且產生一定的應變,比如被擠壓就會稍稍拱起,但如果岩層應力超出了可以承受的範圍,並發生破裂,就會形成斷層、伴隨發生地震。這就是中學地科課本中的「彈性回跳理論」。

應力是與地震極為相關的資訊,科學家便會不斷嘗試各種方法,解析腳下岩層的應力變化,包括長期用GPS觀測地殼變動,或分析大大小小地震的貢獻,還有各種可能會反映出地下應力變化的自然現象。而不過除了本次的兩個地震之外,2020年同樣在東安納托利亞斷層較北方的部分發生規模6.8地震,是否也「貢獻」了一些應力,讓大地震提早發生了?

目前一些科學家初步的模型顯示,規模7.8的地震確實可能影響該地區的應力狀態,進而促使後面規模7.5的地震發生。然而2020年規模6.8的地震和本次地震相比,因為能量差異差了三十幾倍,換算成百分比,規模6.8地震釋放能量只有規模7.83%左右。如若真有影響,那也只是九牛一毛,多加一根稻草的程度。而像這樣的應力變化分析,目前也僅能作為事後推論,實際上要應用到地震預測的層面,科學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果把地震斷層累積能量的過程,比喻成一個氣球充氣的系統,那麼科學上的目標就是要知道這個氣球為什麼會破?(代表發生地震),以及充氣的狀況(代表應力增加)。

但斷層系統因地而異,目前科學家僅能粗略的理解。既使我們知道一個斷層平均五百年大震一次,但前後的誤差可能從數十年到百年不等,而應力的累加也不是那麼容易估算,地震會影響、地表變形會影響,甚至下雨多少(地下水變化)也是其中一項原因。也因此在防災層面上,科學家要進行呼籲便顯得兩難。

回到台灣的例子,常常有科學家提醒琉球海溝有規模8.0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山腳斷層若發生大地震將會產生嚴重災情、花東與西南部的地震潛勢高……這些建議都是事實,但也都有許多不確定性

再延續前段的氣球比喻,就像是人人都知道再這樣下去球要脹破了,但在不易評估充氣速率的情況下,誰能確定它在哪個時間點破呢?免讓以末日論來理解未來的地震,反而變得日日心驚膽跳、或許是躺平放棄,也就失去防災教育的意義了。

關於地震風險防災的規畫方式,包括基本的建物補強、日常的防震準備。台灣活動斷層多、地震極為頻繁,並不能只考量單一斷層、單次地震活動的可能性。我認為應該開始將防災視為一種習慣、一種文化

當我們都習慣了平日把各種防震、防災的準備視為「標準配備」,自然會以自身角度去精進自己的防災做為,出入陌生地點懂得觀察防災動線、強震過後習慣檢視家中管線樑柱,並支持政府推行房屋安檢政策。上述這些習慣的養成無須秏費太多個人成本,但這些事越多人做,越能提升大眾對地震韌性,就如同群體免疫一般具有長遠的效力。

PS:如果不是很確定自己的房子是可以經得起耐七級地震的建物,最好1.購買與居住921之後蓋的建築物2.超過40年以上的建物,最好進行都更、拆掉重建。3.想要自己買地自己蓋自己住的房子,最好請建築師規劃施工。4.20層以上的高樓房子,最好住在(大樓的1/2)12以上,不要住在低樓層5.買屋,盡量不要買水岸邊的住宅。6.買屋時,一定要檢查地下室是否有漏水、壁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