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我們都是難民的後裔

O sole mio-Thomas Edmonds.
【摘要2015.9.9.蘋果 陳怡君】根據1967年的《難民議定書》「難民」(refugees)是因自身國家發生危急與無法承受的武裝衝突或迫害,而「被迫」逃離家園的人
丈夫高齡90的外婆,仍能清楚描繪60幾年前,她跟著軍隊逃難來台,一下船還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一夕間,從四個哥哥分任國、共兩黨軍官、警察局長的大小姐,成了逃難的女人;我的公公,自中國對日抗戰,隨著擔任國民黨團長的大伯父一家,離鄉背井的逃,逃到台灣,是學生也是難民。黑白照片中,帥氣的公公戴著雷朋眼鏡,年輕飛官的臉上,不見沒錢念大學的傷懷,只見保家衛國、賺錢養家的志氣。
逃難的家族記憶在每年除夕夜傳講,我總對媲美電影生離死別的故事好奇不已。拉著外婆皺皺的手,要她再說一次當年如何靠牌技說服長官,三番兩回地跑,塞錢關說爭取到第一間16坪大的房子,眷村改建換到棲身的這間28.5坪的好房子,外婆驕傲得意的臉,是除夕夜的亮點。
兒子的祖父母是難民第一代與難民的女兒,那兒子的母系家族呢?我家父母皆是來台十數代的閩南人。34百年前,明、清時期膽敢或被迫渡過「黑水溝」來台的年輕人,大多是福建、廣東兩省窮困人民,寧願做海盜,也不願餓死家鄉,是被肚腹驅趕著走的經濟移民。
我們久遠的祖先,與不遠的親人,都可說是廣義的難民與移民,台灣人是不同梯次移民與難民的後裔。當全球都為敘利亞難民良心騷動難安,台灣能做什麼?
沒有《難民法》的台灣,就算有心接納難民也沒有相關準備,更遑論幫助難民融入社會的能力。但是從經濟與人口的觀點,台灣迫切需要年輕勞動力與孩童,從人道觀點,人飢己飢本就存在台灣人的文化基因。接納善待已經生活在台灣的60萬移工與20萬新移民,便是一個我們現在就可以做的事。
請主政者規劃讓在台工作多年、表現優秀的移工有移民台灣的管道,他們熟悉台灣、具備中文能力,更樂意在台安居樂業。今天的好移工,可以是明天的好公民。就如同我們逃難來台的先人,篳路藍縷成為台灣這塊土地的養分。 
李鈞震:
1.        事實上「34百年前,明、清時期膽敢或被迫渡過「黑水溝」來台的年輕人」,絕大多數是男性單身(羅漢腳)大多數後來因為清朝的政策都被遣回中國大陸,只有少數的男性入贅於台灣的平埔族(平埔族多數是母系社會),才會留在台灣生根。
2.        所以自認為「來台十數代的閩南人」其實比例上大都是平埔族的後裔,並不是純種漢人或閩南人;只是因為後來漢化很成功,改用漢名入籍,又追朔漢化後的祖先,而誤以為自己來自中國。
3.         後來清朝政府發配一些閩、越的教師來台,在台各地開設孔廟,並教育當地原住民(以平鋪族為主),因為融入當地原住民的腔調,導致台灣各地的客家語、閩南語,腔調都不一樣。例如客家話,新竹海陸腔、台中東勢腔、屏東六堆腔,都與原本廣東梅縣的客家腔不太一樣;閩南語的南部腔、鹿港腔、台北腔、宜蘭腔……,也都與廈門、泉州的腔調不太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