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客家義民如何成神?

8 Richard Wagner Prelude to Act III of the Romantic Opera Lohengrin, WWV 75
【摘要2015.9.3.自由李世偉】農曆七月堪稱華人世界的大月,陽界之人將花一個月的時間,與陰界眾生打交道。在這場陰陽同歡的盛會中,開展了樣貌繁多的信仰祭典,其中新埔「客家義民祭」是極受矚目者,從農曆七月十八到二十日持續三天的活動,其規模相當盛大,祭典活動由桃竹地區的客家庄「十五大庄」輪值主祭,義民廟前被豢養超大的「神豬」、裝飾華麗的「神羊」,被視為保存古代禮俗文化;而「義民出征 挑擔奉飯」的活動,更被視為客家精神的代表。
「義民信仰」幾乎等同於「客家信仰」,每年的「義民祭」也成了凝聚「客家意識」的展示。然而,在七月鬼月時間祭祀義民,使得「義民」的神格是陰是陽?時常為各方聚訟的焦點。
為世人所疏忽的是,最早將客家義民視為神明者卻是鸞堂,在1899年由新竹復善堂所扶鸞著述的善書《現報新新》中,提及枋寮義民廟與頭份義民亭由鬼昇為神的經過:「有位參與客家領袖徐驤所領導的1895年武裝抗日人士,在高山頂英勇陣亡,魂歸陰府,判官審查其生平,無犯過惡,又常勸人行善,呈報閻羅王後,認可其為褒忠義民之神,分發到頭份義民亭接任其神職。」
文中特別指出,戰役中殉難者多,為何只有這位案主被封為神?主要是因為生平無惡,而且行善有功。也就是說,「義民」成神並非直接轉化認可,而是有資格限制:即無惡且行善,「義民」才能昇格成為「神明」,這與一般義民信仰認為----只要保家衛鄉有功便是神大有區別。相較之下,鸞堂的義民成神更具有積極性,也較貼合傳統上對神明資格的認定。
值得重視的是,客家地區的鸞堂大量地創建於日據初期,成為重要的信仰,且領導人大多是地方士紳與領導階層,藉由扶鸞著書與宣講勸善,反映出客家菁英的信仰態度,而「義民並非原本即神明,必須行善有功才能昇格為神」,只是其中一端而已。
客家鸞堂宣講勸善、儀式治療戒鴉片、開藥方、祭孔等,皆極富客家文化特質。特別是新竹芎林飛鳳山代勸堂,早在日據初期便將扶鸞的方法與事務,傳佈到大陸閩南地區,當地民眾還因此建立祀奉關帝的「崇義廟」,這是臺灣寺廟反饋大陸極早的例子。
遺憾的是,這些極具特色的宗教歷史與文化,連客家人自身都所知無多,看來有關客家信仰的認識,其實還有頗大的空間。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