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個人精準醫療 下波趨勢

The Thre Tenors Los Angeles Concert 1994
【摘要2015.9.5.經濟日報】中研院、《聯合報》和《經濟日報》與生策會共同主辦的「2015生技健康高峰論壇」昨(4)日登場。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發表示,台灣「生物經濟」已是新興產業主流:其中,個人化精準醫療更是明星趨勢;他並透露,中研院領先歐美的醣分子研究,近期將有重大突破,為未來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療帶來新契機。
翁啟惠指出,人口老化促使全球健康產業產值直線上升,十年內將達5~6兆美元(約合新台幣160~190兆元)其中生技醫藥產業將占其一半,神經退化、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血管及代謝疾病,將成為醫藥產業關注焦點。
在台灣方面,包含生技醫療、工業生技及農業生技等「生物經濟」產值2013年達2.1兆元,每年以5.2%速率成長,預計2020年突破3兆元大關,已躍居新興產業主流
翁啟惠特別點出,個人化精準醫療將是下一波重要趨勢,由於東方人和西方人基因差異,未來華人好發的相關疾病,如神經退化、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等,將促使亞洲成為全球醫藥很大市場,很快將達全球市場的1/3,這也為台灣生技產業帶來機會。
由翁啟惠領軍,領先歐美的醣分子研究,也將成為精準醫療突破契機。他表示,基因由於轉譯複雜,無法窺知癌症細胞機轉全貌,而經由對醣分子的研究,可進一步了解醣分子和抗體的作用,不久將有重大突破。
智慧型手機不僅能偵測呼吸、心跳及血壓,甚至還能檢測血糖,將資料直接回傳醫師。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昨在「2015生技健康高峰論壇」指出,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現已成為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就連呼出的氣體也可能成為肺癌的診斷工具。
楊泮池表示,精準醫療是針對個人基因、環境、生活方式的差異,給予不同疾病治療及預防模式的新興醫療方法,也就是將精準醫療的概念依據科學證據用於臨床,根據每位病人的基因特徵、病理特徵、發病症狀、用藥副作用等,給予最精準及正確的個人化治療。
以國外研發、台灣目前正在做的呼氣檢測為例,楊泮池說,呼氣會產生揮發的氣體小分子,透過敏感精密的質譜分析可以找出生物標誌,即能辨識是否罹患肺癌或部分感染疾病,可提供另一種早期肺癌篩檢利器。除了呼氣,只要抽取七點五西西的血液,就能分析是否罹癌。
楊泮池解釋,過去要診斷癌症,必須取患者的腫瘤切片,一旦取出的組織太小,或腫瘤位置緊靠心臟等重要器官,不僅風險高且取得困難。由於腫瘤在成長過程中,部分活的及壞死癌細胞會跑到血液中或溶在血漿,透過血液檢體的 DNARNA 或蛋白質分析,即可觀察癌細胞的基因變化,進一步確認是否罹癌。
「免疫阻斷抑制是未來很重要的發展方向。」楊泮池說,基因檢測的癌症標靶藥物是精準醫療的具體展現,但現今免疫療法更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他解釋,人體的自然殺手T細胞雖能偵測外敵、啟動自我防禦系統;但癌細胞非常聰明,它會分泌特殊蛋白PD-L1,並與在T細胞上的受體 PD-1結合,如此免疫細胞就會凋亡,無法再對抗癌細胞。
不過,免疫新療法可直接阻斷 PD-L1 PD-1 受體結合,人體免疫就能活化、繼續攻擊癌細胞,目前美國已有相關新藥上市,可用來治療黑色素細胞瘤及肺癌。「精準醫療的短程目標是癌症治療,長期目標是三高慢性病、代謝疾病等所有健康照顧的大型世代研究。」
由於不同人種的基因、環境各異,白種人的用藥劑量及副作用,不見得跟黃種人一樣,楊泮池說,目前國內正在建置「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針對本土常見疾病及高血壓、糖尿病等,進行大規模的長期世代研究與病例對照研究,研究計畫募集廿萬名健康參與者,及十萬名常見的十至十五種疾病患者加入,利用 DNA、血漿、尿液的生物檢體,全基因體定序、基因型鑑定資料及身體檢測、問卷等方式,建立屬於台灣本土的生物資料庫,找出常見致病因及機轉,給予精準用藥及疾病預防。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長陳維昭指出,生技產業是政府唯一立法獎勵研發投資的產業,台灣有多項醫材獨步全球。他認為,生技產業的利基包含五大面向,包括頂尖科學家、世界級醫療水準、研發能量充沛、產業環境資源以及政府法規支持
陳維昭說,台灣過去三年取得2,233生技相關國際專利,其中839件在美國,以製藥為主;明年南港國家生技園區將啟用,成為創新研發、法規審查、與臨床試驗資源整合的重要據點。尤其台灣醫療水準高、成本低,國際大廠願意來台進行臨床試驗,也建立許多臨床試驗聯盟。
生技業是知識經濟加創新的產業,不僅在台灣,全球各先進國家都同步發展生技業;生技創投也是熱門產業。華威國際集團合夥人李世仁表示,過去創投界多以資通訊產業(ICT)為主,但生技業經過卅年發展,現已成熟,未來五到十年,將打敗資通訊業,成為全球最熱門的產業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即將於下周一舉行,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昨天表示,政府在新藥發展條例中提供許多鼓勵措施,例如稅賦優惠、行政立法跨部門合作,傑出領導人才投入生技,生策會等民間團體提供助力等,帶動民間產業投入。不過,生技業和資通訊產業不同,張善政提醒,資通訊產業三、四年就是一個世代,生技製藥產業八年還不到一個世代,外界要有耐心。
新興免疫療法 治癌重大突破【摘要2015.9.5. 聯合報】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長石全指出,癌症藥物發展65年,早年著重細胞毒性藥物,近十五年因標靶藥物發展,癌症治療逐漸進入以基因檢測主導的精準醫療,最新的免疫療法可能為癌症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免疫阻斷抑制是未來很重要的發展方向。」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癌症標靶藥物是精準醫療的具體展現,但免疫療法更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衛福部國健署統計,過去十年,癌症時鐘加速1.6倍,但因治療成功率增加,死亡率從西元二千年開始下降。
石全說,癌症首重預防,治療以手術為主,搭配放射線與藥物治療。早期抗癌藥物多是細胞毒性藥物,如烷化劑、抗代謝藥物與天然植物藥物,都屬毒性較高的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也影響正常細胞,副作用大。
1990年起,阻斷腫瘤細胞生長與分裂的激素類藥物問世,2000年發現腫瘤需新血管2011年免疫治療出現,激活自體免疫細胞殺死腫瘤。石全指出,這些新藥有助提升整體存活率與緩解率,減少副作用,但新藥面臨抗藥性與藥價昂貴的挑戰,患者能否負擔是一大問題。
藥物傳送方式也有變革,智擎生技總經理葉常菁以胰臟癌為例,由於胰臟周遭沒有敏感的神經血管,不僅難以察覺腫瘤,藥物也無法到達病灶,死亡率極高。胰臟癌新藥「MM- 398」,是少數通過臨床試驗的微脂體藥物,可以包裹化學藥物,精準到達胰臟癌病灶,已獲美國優先審查資格。
全球邁入高齡化社會,對於醫療照護的需求不斷增加,估計到2025全球醫療產業產值達約五兆至六兆美元。專家指出,台灣醫療市場規模雖小,但醫療水平高,針對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必須做好準備,產業需重視價值提升,政府也應鬆綁法規加強認證,鼓勵創新商業模式。
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說,台灣生技業最大的挑戰是規模太小,在國際間較無競爭力,希望業界能自行發展合併,也希望政府幫助強制性整合。若是孤兒藥或亞洲獨有的疾病,如肝炎、肝癌或乳癌、肺腺癌等方向研發新藥,仍有利基。
他表示,生技產業要找到機會,主要有四個重點,最重要的是「人才」,現在業界不只缺乏人才,且正流失。生技業高階領導人除了策略領導整合,還要與國際競爭;網羅和訓練十分重要。
第二是「題材」,台灣生技業不只在本土領域要找到題材,如何在海外領域發展更是重點;但因台灣資本市場較不成熟,國外資金也不願意進來,使得台灣生技業要找到海外題材困難度增加,需要較長時間。
張念慈說,第三是「智財」,台灣在全球雖有好幾千個專利,但能否帶進財力是未知數,想將專利變成財源,從發現到成功做出來至少得花十年,如何整合學者最初的發現,到業界研發做出藥,並將專利期延長、將專利最大化,才能將專利轉化為錢財。
第四個是「錢財」。目前台灣生技業市場上的熱錢看起來很多,但都是散戶投資,若是國際基金專門投資,才有實質幫助。
「台灣發展生技產業有沃土,卻缺乏戰略思維!」環瑞醫董事長李祖德指出,台灣是代工起家,累積足夠財力,卻缺乏膽量與知識。他比喻,資通訊產業是「種草型產業」,快速就能回收成果。但醫療產業是「種樹型產業」,不像資通訊產業具短期效益,本質為「種樹而非種草」,投入五至十年才能看到成果並不斷開花結果;但熬過後後成果豐碩,應該著重價值提昇,而非降低成本,必須由政府資源與政策推動。
智擎生技總經理葉常菁表示,新藥開發雖耗時、燒錢且高風險,但相對報酬高,能維持且競爭力還在,價值就會逐漸提升。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指出,生技產業最怕找不到人投資,所以人脈很重要,也期待政府扮演整合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