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破解DNA修復 3傑拿化學獎

Berlin Philharmonic Horn Ensemble in Japan - Part 6
【摘要2015.10.8.蘋果】英國學者林達、美國學者默德里奇桑賈爾,以基因修復機制的研究,昨共同榮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研究有助學界深入認識基因受損時的修復機制,發展更有效的癌症新藥與療法。
3位獲獎的科學家自197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受損DNA的修復機制,堪稱此領域「教父級」人物,獲獎可說是眾望所歸。諾貝爾委員會指出,DNA每天都因受環境攻擊與自身不穩定而受損,之所以能持續存活,歸功於人體的修復機制,獲獎3位學者「奠定細胞運作的重大基礎知識,為癌症治療有極大貢獻。」 
77歲美國癌症學者林達(Tomas Lindahl)確認人體會透過「鹼基切除修復機制」,不斷進行自我修復、抵消衰變。
69歲土耳其、美國雙國籍分子生物學家桑賈爾(Aziz Sancar)則找出「核苷酸切除修復機制 」,受紫外線破壞的DNA就是靠此機制修復;若此機制有缺陷就會增加皮膚癌罹患率,桑賈爾的發現將能幫助降低皮膚癌患病率。
台大醫學院林敬哲教授指,生物自行修補DNA有許多管道,桑賈爾發現的核苷酸切除修復機制,可說是DNA修補的通用機制,能整段修補被損毀的DNA
69歲美國化學家默德里奇(Paul Modrich)則是找出DNA細胞分裂複製時的「錯誤配對修復機制」,此機制若先天有缺陷會增加大腸癌的遺傳因子。 
談到為何進行DNA修復研究,林達說:「我不相信永生,但DNA受損會造成癌症和嚴重疾病,我們得先知道受損機制才可阻止DNA遭破壞。」
默德里奇及桑賈爾都曾來台學術交流。中央研究院院士吳妍華推祟3人對DNA修復理論架構貢獻卓著,早就該得獎。尤其DNA修復對癌症研究非常重要,許多癌症都是因為基因本身不穩定、出錯而導致,各國都有不少學者鑽研。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主任吳瑞裕表示,3位得主可說是核酸化學領域的先驅。DNA缺陷可能是「外因性」的,例如紫外線造成皮膚癌,也可能是「內因性」的,人類細胞平均每複製10億次,就有可能出錯一次,這時就得靠DNA修復機制。

清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胡紀如稱,DNA修復領域是基因工程的關鍵基礎,遺傳疾病、標靶藥物、生物科技、基改食品等都與DNA修復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