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
【摘要2015.10.26.自由◎ 陳政三】日前有媒體報導馬英九總統於十月24日,主持國防部「國家軍事博物館」宣告典禮時表示,台灣巡撫劉銘傳擊退法軍的滬尾大捷,「如果不是劉銘傳守住滬尾,台灣人可能就講法文了。」
光緒十年劉銘傳以欽差大臣身分被派到台灣領導抗法,是史實,但說他領兵「擊退法軍的滬尾大捷」,卻與事實大相逕庭。當時鎮守滬尾(淡水)、擊敗法國登陸部隊的是湘軍提督孫開華與台灣團練。劉銘傳督師基隆、敗退艋舺(萬華),本想再南逃竹塹(新竹),被艋舺人強攔住,才心不甘情不願地龜縮台北府。
這在「台灣烏龍茶之父」德約翰(John
Dodd)的日記,以及大清淡水海關稅務司法來格(E.
Farago)呈報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多次報告中,都有詳細記載。法來格甚至說,「劉爵帥退至板加[艋舺]地方,該地人民怒而圍之;捉爵帥髮,由轎中拽出肆毆,且詬之為漢奸、為懦夫。」這些報告都由赫德轉呈清廷在案。
所以戰後劉銘傳上奏中傷孫開華,稱孫不修武備、毫無戰功等等,都無法撼動孫是敗法英雄的地位。反觀戰時敗逃基隆、躲在台北府,被艋舺人強攔,才未再南逃的劉銘傳,實在心胸太狹、攻於心計,光緒帝曾責其「督師不力,謗書盈筴」。
孫開華保台、衛台有大功,但卻被大調過的歷史所故意忽略,也因此不為目前住在台灣的人所深知,連湖南人都刻意忘了他呢!
清法戰爭期間,台灣團練表現相當突出,比正規軍還好。基隆最後輪陷,隔著一條暖暖溪與法軍對峙,要不是靠著台灣義勇林朝棟、王廷理、周玉謙、姜紹基等民間團練與少數可戰的清軍死守,台北府恐怕都會被攻破!
但劉銘傳很會寫公文,又會鬥爭,所以後來功勞好像都是他指揮有方的關係,朝廷不是不知道,問題是他有李鴻章力挺,所以大家也都和稀泥,反正贏了。孫開華差點被劉誣陷,幸好慈禧與光緒還算腦筋明白,根本不理劉銘傳一再構陷(漢人中的敗類),最後把孫開華調回福建。
後來劉銘傳推動台灣建省,涉入煤礦弊案(漢人的千年傳統習慣),朝廷將他「革職留任」,為此他四度上遞辭呈,終於在1891年六月卸任,還算能告老返鄉。
台灣光復無國際法源依據 學者說:蔣介石也懂【摘要2015.10.26.自由】「光復」一詞,學界早有爭議,台灣政權轉移並未獲得國際法支持,台灣史研究學者多年來呼籲社會,正視台灣主體性,應重啟檢討光復節定位!
日本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台灣在西元1945年10月根據聯合國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由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派陳儀來接收,但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提醒,雖然實質統治上是國民政府,然而主權的取得需靠正式國際條約作為移轉的合法性,過去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是不具條約效力的宣言,並不能提供戰後台灣、澎湖地位歸屬的國際法效力。
因此,1946年1月國民政府公告台灣住民恢復中華民國國籍,便曾引來英國、美國的外交抗議,此外,薛化元說:「蔣介石自己也知道這點!」因此就算到了1949年1月,陳誠上任台灣省主席,蔣介石還特別發電報告知:「台灣在對日和約成立前,不過是我國一託管地帶性質。」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更說,10月25日更有另一諷刺史事,1971年的那天,退守台灣的蔣政權的代表被趕出聯合國,若說得殘酷,中華民國在1949年就消失了,但當時台灣的對日條約尚未訂定,因此中華民國消失、台灣只是暫時軍事接管;然而國民黨在台戒嚴強權下,聯合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讓台灣的「光復節」一直過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