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歐洲、東協學英文 也學少數語言

Schumann - Konzertstück for Four Horns and Orchestra Judd/Vlatkovic
【摘要2015.10.14.聯合報】有學者強烈建議,英語已是全民都要會的外語,因此建議外語人才培養必須採取「專業+英語+東南亞語(少語種)」的方向。且擴大英語系教授功能,讓各科系學生能開口講英語。
而為了積極讓專才開口說英語,過去不少大學把英語檢定當畢業門檻。有10所大學包括台中科大、逢甲、亞洲大學等,直接把英語檢定計入學期成績。如占期末考成績10%50%不等。
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說,長期追蹤畢業生就業情況,不管畢業1年、3年或5年學生,都反映大學期間希望可以加強外語能力。因此今年起,大一學生除了要考英文檢定,大三英文還是必修課,學專業職場英文,準備就業。「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都簽署了」,李秉乾說,以後的畢業生要打「亞洲盃」,人才移動力變成就業必要配備,不管是英語或東南亞語都很重要。
政府也應對東南亞語種就業市場進行分析,不會造成人才供過於求,不是12年可完成。他建議東南亞學系成立很有必要,但除學習語言,也要注重東南亞政治、經濟、教育、文化、風俗的理解,以政策分析、教育研究及工商服務為主軸。
相較於台灣透過外語系培養外語人才,歐洲、東協則採多語言文化的培養方式,每個人都要學英語,以及一個少數語言。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分析,歐盟成立後,學校教育便採取母語+英語+少數民族語言的方式,比如德國人的母語是德語,就要學英語,再加上捷克或波蘭語。
陳超明說,2000年歐洲小學生只有35%學英語,今年已達77%。即使是英國,母語是英語,也要多學德語或法語,以及一種少民族語言,如印度語。
「當人人都會講英語時,英語就不是專業」,他表示,在歐洲移動需要英語當共通語言,但多懂一種少數民族語言,等於可以比其他人突出,變成產業的競爭力。東協今年把英語列為共通語言,因此在東南亞移動,人才培養方式就得像歐洲國家。除了英語,少數民族語言也變成人才競爭力。
「廚師也要會說英語」,陳超明說,台灣有許多一流的服務業人才,但若要走出台灣,英語是基本能力
「東南亞台商因靠華僑翻譯,才容易造成勞資衝突」,新住民二代、兩度前往印尼進修的何景榮觀察,東南亞台商因欠缺東南亞語的人才,導致受限於當地華僑。而這些人都是拿越南、印尼護照,不會站在資方台商這邊,因此容易導致勞資溝通誤會。因此,企業若要南進,必須自己培養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