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啟迪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Third
Movement
【摘要2015.10.5.聯合報】台灣教育遇到瓶頸,如何培養未來趨勢下的人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說,大學最重要的還是通識教育,而專業應該是研究所後再學習的,「這樣訓練出來的人才,我相信會是領導人才」。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則表示,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同樣重要,應該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
張忠謀昨出席「新時代.新王道」論壇時,被問到對教育的看法時表示,七十多年前他念高中時,父母建議他一定要學好中文、英文,如此簡單的建議,影響了他一輩子,「因為這是永遠會用到的事」,所以他這七十多年來,始終在學習中文與英文。
張忠謀說,到了大學,通識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包含基礎科學、經濟、歷史、文學和藝術等,卻長期被台灣教育所忽略;就他看來,專業也許在大三、大四,甚至研究所再學都來得及。
論壇與談人嚴長壽長期關注技職教育,他說,應該先「學會做人」,再來談與就業相關的「學會做事」,因為各行各業都有出頭天的機會,但做人是無法妥協的;大家應該要從與人相處中,學會自我約束、思辨能力以及人文生活藝術素養。
嚴長壽說,「像我這樣非菁英的人」,最好能早一點找到方向,從不同試探中找到熱情和信心。他觀察,現在很多學生到餐飲業打工,但有九成的人畢業後並不是加入餐飲業;他建議年輕人,暑假打工應多去嘗試不同的工作,找到自己的熱情。
李鈞震:
1.
大多數的人要培養出一技之長,品德才會變得更好。因為要具備專長通常必須長期努力、克苦耐勞、心無旁騖、認真追求專業上的真理,因此品德比較好。這也是要具備領袖魅力的第一個要件。
2.
如果可以天天讀完一整份報紙,就可以具備起碼的博學多聞能力,品德也會變好。因為要接觸許多自己不知的領域、挑戰知識的界線,這種人具有冒險犯難的拓荒精神,同時勇於挑戰自己,並能抓到時代進步的脈動,這是具備領袖魅力的第二個要件。
3.
在學校參加社團活動的人,比較容易學到跟志同道合的人相處的經驗,因此學會團隊合作、領導統御、服務配合與為目標齊心努力的經驗,這是具備領袖魅力的第三個要件。
4.
有接受專業的運動訓練的人,比較具有領袖魅力,特別是團隊合作的球類運動;如果一生可以具備三種以上不同運動項目的專業訓練,一定更具領袖魅力。但是自己隨便玩一玩不算,可能會惡化自己的壞習慣。
5.
一個人如果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文武雙全,當然更具領袖魅力。
6.
沒有多才多藝又不參加社團活動的人,多參加通識教育課程,不無小補,但是效果也不會太大。通識教育課程如果無法培育學生看懂報紙的每一版,那就是失敗。
7.
想當社會意見領袖的人,至少要每天精讀二份最暢銷報紙。如果要當政治人物,每天一定要精讀三份最暢銷報紙。否則孤陋寡聞、與社會脫節,最後一定人生悲慘。要當國家領袖的人,時代雜誌、經濟學人雜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日本文藝春秋,都是必須天天讀的。
8.
父母如果沒有看報紙的生活習慣,家庭教育上,子女就不容易養成看報的習慣;父母如果沒有運動的生活習慣,家庭教育上,子女就不容易養成接受專業運動訓練的意志。
工業電腦 應用起飛【摘要2015.10.5.聯合晚報】工業電腦早期多運用於工廠自動化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控制、監視、測試及生產用儀器設備,近年來,隨著產業生態變化及技術的更迭演進,加上光電、網路、軟體設計等資通訊技術的高度整合,工業電腦應用範疇快速擴及一般生活層面。
時至今日,不只終端銷售系統(POS)、售票機(Kiosk)、自動提款機(ATM)、數位電子看板(Digital)、捷運讀票系統、博奕機、彩票機、車載電腦、醫療電子等裝置,都必須結合工業電腦產品發展;隨著物聯網、雲端運算及智慧生活等概念興起,智能交通、智慧電網、智慧住宅等相關應用亦逐漸崛起,生活周遭環境處處可見工業電腦產業應用。
日系外資報告就指出,物聯網(IoT)裝置2013年至2020年年複合成長率上看35%之多,將為台灣IPC公司帶來強勁成長潛力,相關廠商如研華、凌華、飛捷、振樺電等,業務動能將更勝以往。
專家指出,當雲端運算帶起物聯網風潮,工業電腦廠商產品更可應用於智能生活中,包括教育、娛樂、醫療、通訊及物流業等任何可提高人類生活機能的產品,故市場潛力可期。
母語幼兒園成風潮【摘要2015.10.5.聯合報】如何營造母語環境?專家建議,家庭、社區、學校一體行動,才能「說無礙」。屏東、台中已有客語教學的幼兒園,很多家長慕名而來。
「語言如果不用,流失速度很快」,屏東縣府推動客語沈浸式教學(以客語教客語)多年,客務處長曾美玲表示,實施幾年已見成果,例如萬巒鄉立幼兒園就因客語教學獲社區認同。
「家庭的力量還是最重要的」,曾姓家長舉例,女兒在校以客語表演獲獎,回到家裡,他一樣鼓勵女兒以客語表達,幾次下來,女兒現在說起客家話就自然多了。
退休的黃老師分享,自己教孩子學母語的方式是,每天帶孩子回老家看阿嬤,探望奶奶的時間就是「家庭客語時間」,由孩子和老人家自然對話,久了孩子自然就能熟悉「母親的語言」。
「在家講母語,一輩子都牢記。」曾獲幼鐸獎的員林家商附幼園長黃淑幸表示,閩南語有八聲、客家話有九聲,華語有四聲,英語分輕音、重音而已,兒童先學會難度高的母語,再學華語、英語都快。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陳怡慧說,有孩子在國小或國中時隨父母移民美國,沒幾年美語講得很溜,華語退步,凸顯「環境刺激最重要」。
國外學者Dr.
Kuhl研究人類學習語言能力及年齡曲線發現,嬰兒和幼童在七歲以前是語言學習天才,是學習語言黃金期,這時期接觸的語言環境,是影響日後語言使用關鍵;隨著年齡增長,學習語言能力下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