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為什麼我們把孩子當電玩在練?

教育啟迪
Argerich plays Debussy - Estampes
【摘要2015.7.22.中時 楊渡】教育如果這麼容易,那國民黨教育體制下的戒嚴時代,怎麼會有黨外運動?怎麼會有自由主義的傳承?怎麼會有我們看禁書的樂趣?
各種看似「政治正確」的課程,被安排到新的課綱裡。母語、公民課、英語課等等,皆是如此。學生的課程被安排得滿滿的,彷彿只要這樣,就可以把某一種意識形態植入學生的大腦,最後「洗腦」成另一種人類。然而,幸運的是,人是會反叛、有創造性、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類的文明也因此推動向前。所以,戒嚴體制無法阻止黨外運動。
台灣教育制度受日本殖民影響,明顯延續德國的教育制度設計。它本是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為本,試圖通過一個個課程單元的設計,訓練出適合投入生產流水線的高效率勞動者。它的基本設想乃是:人是可以被訓練的,被教育的。對台灣來說,它也確實有效的提升了台灣的勞動力,尤其普及化的職業教育,讓台灣在1970年代的加工出口型工業時代,有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成為經濟成長的基磐。
在那個年代,即使考大學也充滿就業的考量,所以理工醫科是首選。質言之,職業的訓練比什麼都重要。而我們對教育的觀念,也是充滿善意的安排:盡量讓孩子學習足夠的技能,好在未來的世界,尤其是不安定的世界,取得生存的位置。教育,就是一種生存訓練,好應付未來的「飢餓遊戲」
正是這種想法,讓我們以為人是可以訓練的,思想是可以植入的,到最後,我們反而忽略了人是可以反叛的,人是可以獨立思想的唯有在創造與反叛中,文明才會進步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要用美感、用自主學習、用獨立思考的想像、用自我品格的培養,來創造一種空間,讓學習成為一種具有創造力的、自我實現的、終身學習的過程呢?
作為家長的人,像一個電玩遊戲者,不斷幫裡面的角色買各種配備,買武器,建基地,結盟找伴,甚至不惜重金去買一些超級裝備,無非是希望幫這個角色裝置最好的配備,以應付未來的抗戰。我們以為孩子也可以像電玩的角色一樣,帶著我們的文化、思想、性格,去繼續玩下去,去打敗別人,成為未來的贏家?那就是「人生勝利組」?但結局可能如此嗎?
李鈞震:
1.        人類的行為與判斷力,受遺傳基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所影響;學校教育對大多數人而言,只影響了1/4,但是學歷文憑往往才是家長與學生的追求目標,至於教育內容、老師素質,大部分的人不在乎,因此反課綱的高中生只是少數。
2.        人類接受所有的教育,包含學術、運動、藝術……等等專業訓練,大部分都是在向生物慣性(遺傳機因)挑戰,大部分都違反生活習慣,因此很痛苦,所以可以學到成為社會上頂尖的專業能力,都是極少數的人。
3.        一個人如果學習專業能力很順利、很有天分,其實大多數都是因為基因不錯,加上家庭穩定,並不是真正的天才,所以大部分都小時了了;因為人類如果缺乏克苦耐勞、奮鬥不懈與挑戰威權的經驗,品德不可能太好,因此不可能在社會上出類拔萃。
4.        人是可以反叛的,人是可以獨立思想的唯有在創造與反叛中,文明才會進步。但是敢叛逆、敢挑戰威權同時又有知識的人很少,所以文明的進步總是少數人在推動與帶領。
5.        一個人具有專業能力又博學多聞,比較有社會競爭力,如果其專業又是很少人才會的,社會競爭力就更好,生活會比較有自信、多元又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