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民主自由造就林書豪

教育啟迪
【摘要2.18.2012自由 林永明】在習近平訪美這幾天,剛好是美國台裔NBA球員林書豪迅速竄紅之時。這幾天看電視想看習近平訪美之新聞,但不管是台灣的新聞台或是美國的新聞台,甚至是全球的新聞台,所報導的熱門新聞竟不是習近平訪美之大事,反而是林書豪迅速紅遍全美乃至全球之新聞。
這告訴我們什麼訊息呢?很顯然地,在美國這樣民主自由的國家,社會是多元的。大家所關注的及認為最重要的事,未必是政治。名利雙收的未必是政治明星,卻反而可能是其他行業的人,所謂「行行出狀元」。
這也可以說民主與多元的社會是「百家齊鳴」的社會,民主與多元的社會是「百花盛開、百鳥合唱」的多采多姿花花世界。這樣的社會裡言論自由,每人的聲音可被聽到,所以可百家齊鳴,人人享有人權受到尊重,每人可盡情的依所願去發展他們的才能,所以路是多條的,不必全部擠政治這條,避免政治鬥爭。
民主的社會,權力分散擴及全民,政治人物是人民公僕,不可隨意欺侮人民,各行各業都被尊重及保護,所以都可以有一片天。
林書豪雖只是個運動員,還是新手菜鳥,只要他表現的好,同樣可以博得喝采及掌聲,任何人只要表現的精彩,不管是什麼崗位、什麼舞台,都可受到肯定與讚賞。在新聞自由、多元媒體、言論自由的社會,只要故事精彩,就有市場。這樣機會就多了。大家機會多了,希望與成功就更多,大家就活得更快樂,生命就更充滿了意義。林書豪印證「行行出狀元」,也凸顯了自由與民主的價值。
台灣發光 靠自己【摘要2.18.2012自由 林冠志】 國人有揚眉吐氣的國際成就,固然值得大家欣喜,但是我們真的不能老是看著誰有成就了,就用力吸一口精神鴉片,催眠自己說「台灣人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因為這對台灣長遠的發展反而是有害的。
自信如果不是來自於內部,而是要靠著外物寄託的話,當精神寄託者被擊倒時,全體台灣人的民族自尊也會跟著瞬間被擊垮,精神鴉片的副作用反而傷害更大。
大家都說王建民是台灣之光,但誰都知道台灣職棒的制度惡劣到不行;大家都說林書豪是台灣之光,但誰都知道在國際籃球賽台灣隊戰績總是敬陪末座;大家都說陳昌源(夏維耶)是台灣之光,但誰都知道台灣的足球排名連世界前130名都沒有
大家都說陳樹菊是台灣之光,但誰都知道台灣人貪財、愛面子;大家都說吳寶春是台灣之光,但誰都知道在台灣「做麵包」三個字是帶有嘲諷意味的;大家都說盧彥勳是台灣之光,但實際上大家都心知肚明台灣連一座像樣的國際網球場都沒有!
當我們真正能夠從制度面完善做起,從文化觀念改變做起,扎扎實實從台灣出產五個、十個甚至更多優秀的各領域人才時,他們才會是真正的台灣之光!(作者為國小教師)
林書豪致勝關鍵:人格特質、動機、領導力【摘要2012/02/18 聯合報 林妍希、毛豪寧】林書豪炫風有如奇蹟般席捲全美與兩岸,究竟他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質?為什麼先前的球隊與教練沒有慧眼看出他的實力呢?
評估球員的實力,永遠是讓球探、教練以及管理者頭痛的問題。美國大學的籃球隊球員約有兩萬名,其中只有3%能成為NBA球員。之所以難以判斷一個運動員是否能出人頭地,是因為我們很難知道運動員內在潛藏的人格特質與動機因素,而這些因素卻影響運動員日後的發展。
能在專業領域取得一席之地的運動員,都具備了三項關鍵的心理素質:自律、競爭動力以及挫折回復力。從林書豪的表現看來,除了信仰帶給他信心,他也具備了這三項面對挑戰的致勝關鍵特質:
「挫折回復力」,這指的是一個人面對失敗的態度。即使是籃球隊的神射手,其投籃落空的比率也常超過50%,尤其籃球賽的速度飛快,如果不能從失誤中立刻回復,就會影響接下來的表現。
「競爭動力」,每位運動員都希望贏得勝利。但「競爭動力」不僅是「想」而已。競爭動力強的運動員會不斷地想有極致的表現,也因此,他的付出很可能超過別人對他的期待,林書豪面對暴龍隊時,能於關鍵時刻投進那三分球,就是「競爭動力」的表現。
「自律」則是一種內在的動力,這種特質讓林書豪每天至少練投五百次球。當學習了一項新技能時,他會不斷練習,直到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也因為自律,促使運動員在每場比賽中有穩定的表現。
林書豪所具備的些心理特質能不能被訓練?其實不容易,但經過刻意且有計劃的教練培養,是有可能強化運動員的心理素質
【毛豪寧/領導力教練(台北市)】身為控球後衛,林書豪處於發動球隊傳球進攻、防守,以及掩護、協助隊友得分的樞紐位置。領導力!無疑地,這是林書豪在球隊贏得尊敬,最重要的表現。
丹東尼覺得林書豪最棒的是,他在帶領團隊上,有一種視野的格局;在強調進攻的控衛體系中,讓整個球隊打出應有的節奏。該他得分時,他毫不考慮,逕行得分,當對方包夾,需要傳球的時機,他會傳球助攻。
林書豪初加入勇士隊時,其實對於NBA盛行的擋切戰術,是非常不習慣的,他勉強自己花下大量時間練習;同樣的,面對暴龍投進最後一擊的三分球,原本也是林的罩門,現在的成績,都是經過苦練的結果
運動與讀書 可以兼顧【摘要2012/02/18 聯合報卓俊伶、吳詩薇】一個職業運動員,必須從兒童或青少年時期,開始接受系統化的訓練與參加比賽,期間面臨到的問題是家庭的支持與學生運動員的角色扮演。
父母親對於教育與運動競技的看法,會影響兒女的運動參與,運動訓練與比賽的確花費許多時間,在就學中的運動員,具學生與運動員的雙重身分,要能夠運動與學業兼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父母親的叮嚀與照顧。
但是許多運動員所採取的捷徑,卻是遷就運動而放棄學業,美其名是為運動而犧牲學業,實則是不能做好時間管理的懶惰藉口,以及角色混淆。畢竟人不可能終日在運動訓練,接受正規學校教育,仍然是重要的事情。林書豪能夠就讀哈佛大學並順利畢業,打破了運動與讀書不能夠兼顧的迷失。
看到發光發熱的林書豪,可能有些兒童或青少年因為羨慕職業運動員生涯,但是要知道能夠脫穎而出的優秀運動員,僅是萬中取一。若是放棄學業而後來也無法達到職業運動員的夢想,幸運者及早轉向發展,不幸者怨嘆國家政府栽培不力。所以,有志成為職業運動員者,職涯規劃必須要有運動以外的第二專長軌道,而接受完整的教育,才是正確的途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