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北回歸線地標」的光線聯想

 

流行文化

Tchaikovsky:Symphony No.6 "Pathetique" (3rd)/ Ozawa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ZYiN6wfxk

【摘要2022.2.26..聯合報 / 潘襎】陳澄波1924年畫了件〈北回歸線地標〉小品。這是他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前後,對這塊土地的光線記憶。北回歸線地標,是台灣最初光線與土地關係的標示物。一件小品,一座地標,太陽直射的北境。這件作品現正於亞大現代美術館展示,每次經過畫前,總不免停下腳步,納悶不已,陳澄波為什麼畫這件紀念性地標?

有一天他孫子陳立栢董事長來館看展,主動揭開這秘辛。他說:日本人相當好奇,為什麼所有北回歸線通過地區,地理條件總是惡劣,譬如印度次大陸西北、阿拉伯半島、撒哈拉沙漠、墨西哥等地,台灣卻能物產豐富?

他們研究發現,這裡有流速極快的黑潮切過東岸北上,高聳入雲的中央山脈、東邊斷崖、寒冷東北季風,各種條件匯聚,即使北回歸線通過嘉南平原,物產依然富饒。陳澄波創作這件作品時,想必知道其背後意義,或許在他心中這是座土地的歌頌紀念碑吧!

19211923年間,陳澄波在台南州水上公學校任教,隔年東渡考上東京美術學校,〈北回歸線地標〉創作於這年。這作品也意味著,他度越生命緯線的一件意義深刻之作。

地球上沒有具體分割氣候變遷與標示方位的人工線條,人類透過科技計算,使用經緯度標記。台灣首座北回歸線地標建於1908年的水上,九五年建造最後一座建築物太陽館,更易六次。夏至地球光線直射最北極限落在這座紀念碑上,此後逐漸往南通過赤道,進入南半球,一年後再回到這裡。

聖經說神是光,啟蒙主義英文原意為光的啟迪。釋迦牟尼坐於菩提樹下,誓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離座,直到第七日第七夜拂曉,瞻望明星悟道,光隱喻著啟發迷蒙眾生象徵。1010年紫氏部完成《源氏物語》,主角為光源氏,天皇與宮內更衣之子。

盤古開天闢地,分開混沌,光成為生命始源。陶淵明《桃花源記》,有「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光成為追尋世外桃源指引。貝聿銘建造日本滋賀美秀美術館時,運用此原理,瞻仰藝術品之旅如同光的洗禮。

南宋詞人辛棄疾〈青玉案〉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燈如豆,卻能現自己,王國維認為這是生命最終境界。

透過星光恆定與日光、月光規律變化標示方位與節氣變化,人類文明於焉誕生,光成為某種意義的文明刻度。今天,即使是封閉的室內,也能隨處皆有光,人與自然的豐富連結感漸次消失。日常,我們很容易誇大科技之光,卻忽視自然之光,最終也就隱蔽了內心之光。  (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找圖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