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我養豬 省水八成

Sibelius Humoresque for Violin and Piano (arr. Karl Ekman) Op.87 N.2 
【摘要2015.3.24自由 王俊程有讀者投書「養豬業耗水量 可怕」,筆者從事畜牧與養殖兩年,在此介紹養豬新方法,可以節省八成以上用水。
一般養豬場的豬舍清潔,多採人工作業。農民先將閥門打開,拿起水管,走到開始清洗的欄舍,然後按下遙控開關,啟動泵浦,水塔裡的存水經加壓,沿著管路輸送到各棟豬舍,水管噴出高速水柱,沖洗散佈的豬隻及地板上的排泄物,並將豬糞尿沖到舍欄後方的排水溝,各欄各棟的污水匯流收集後,流到依法設置的污水處理場。
水洗目的是維持清潔,避免豬隻生病,但卻耗用大量水資源,其實可以改用清掃的方式。關鍵在於幾乎全部的豬隻都能養成習慣,在靠近潮濕水溝處大小便,則只要用掃把掃淨很小的排便區域,就可以快速完成清潔工作。即使偶爾少數豬的大小便落在乾淨區域,也是容易掃除的。
但如何養成豬隻排便好習慣?只要在移入豬前,將舍欄後面水溝附近的地面灑水變濕,再放上一些豬大便即可。當二、三十頭豬移入後,當天傍晚就要立即清掃排泄物,必要時使用麩皮、粗糠與木屑等,將乾淨區完成後,豬隻就能分辨出休息區的位置。移入豬後的頭三天,需要清掃的工作量比較大,但卻是一勞永逸,因為以後需要打掃的分量就不多了。
25公斤以下的保育豬階段,長達一隔月的保溫,原本就不需要清洗。隨著肥育豬長大階段,排泄物愈來愈多,豬身體也會逐漸累積而變髒,對健康不好,此時只要每三週、兩週到一週,清洗一次即可,視情況而定。整體而言,飼養離乳豬到成豬出售的四個半月期間,只需不到原本水洗日數的二成。
清掃除了節省耗水外,還可以縮短飼養時間,提升育成率,增加獲利。清潔人員和豬隻在舍欄裡的互動,運動增加,吃飼料、喝水增加,病弱豬提早發現,提早隔離治療,減少藥物注射。
此外,直接將豬糞由舍欄裡移出,作為有機堆肥的製作材料,或是做為白蝦養殖作水階段的營養源等,可以減少污水處理場的運轉負擔。而處理後的放流水,可以再進一步做一連串的沉澱過濾、水耕蔬菜栽種等淨化,再回抽到清洗用的水塔,循環使用,以達到零污染排放的綠色牧場目標,扭轉養豬畜牧業污染的負面形象。  (作者為南益牧場負責人)
雨污水利用該做,沒得選!
Sibelius - Humoresque No. 3 in E-flat Major, Op. 89
【摘要2015.3.24自由 孫振義一座小學的面積約是一公頃,如果某日降雨量40毫米估算,基地的七成面積約可收集到280噸的雨水,以每人每天沖廁六次計算(每次八公升),便可供應190人一個月的沖廁用水。更何況台灣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500毫米,雨水資源若是能夠好好運用,便能夠達到降低自來水依賴性的目標,不該做嗎?
台灣人平均每日用水量約240公升,約八成會形成污水。若能將其淨化後運用,絕對足以替代約佔日用水量四分之一的沖廁用水,甚至可以用於植栽澆灌、景觀水池等有助於調節微氣候與降溫的城市水域,不該做嗎?
台灣水庫蓄水量因淤積而日益減少,年雨量雖充沛卻在時間上分佈不均,加上農業與工業的用水需求,每年梅雨季節前總會上演「缺水」戲碼。因此,對台灣的城市而言,雨水、污水循環再利用應該做!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與穩定用水安全,城市必須施行「雨污水再利用系統」,沒得商量沒得選!
為了達到雨污水再利用的目標,必須本著永續的思維,在水資源之「收集、處理、儲存、輸送供應」等四方面做起。首先,每一塊基地與每一棟建築物必須極盡所能地收集雨水與污水!然後將收集來的雨水與污水分別妥善地淨化後儲存起來。透過降低建築物建蔽率的方式,催生足夠的人工濕地設置空間,運用傳統污水處理設施(化糞池)與人工濕地,將污水妥善淨化後達到沖廁用水之標準,稱為「再生水」。
淨化後的雨水與再生水,可暫存於城市水域空間中,其可以是景觀池、生態池,甚至是多功能的景觀生態滯洪池,此時水資源不但可重複使用,還能讓城市更生態、更美麗!
在應用端,政府可立法強制建築物須建立雨水與再生水供水系統,規定以再生水沖廁、花草澆灌,較乾淨的雨水則用於洗衣、地板清掃。或將雨水與再生水混合後綜合運用,目標是降低自來水用量,以期能在旱季時擺脫無水可用之窘境。至少在民生用水方面,才有機會擺脫水荒問題!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臺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