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從閱讀「理解」過渡到「推理」的國文會考:培養識別假消息能力

 

流行文化

G.F. HANDEL - Concerto Grosso Op. 6, nº 3 in E minor HWV 321 -ASMIF-Marrin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RWzsENFXE

【摘要2022.5.24..蘋果 海棠/國文老師】108課綱首屆國文會考上路,除了題目從48題減為42題,事實上閱讀理解的難度,也比過去5屆來得溫和。首先,答案選項的內容方向判然分明,不像以往有些文意理解,總是讓學生用刪去法刪去兩個選項後,卻在剩下的兩個選項反覆糾結,舉棋不定;

再者,文言文沒有艱澀難解的題目,根據以往5屆考題,往往在單選的最後5題,以及題組的最後兩篇,都是由句法及情境複雜的文言文壓陣,令多數學生不解其意,連初步解讀題目的意思都感到困難,遑論解題。

但這份會考題目既然降低文字難度,便意味著「文字的理解力」已未必全是破解答案的關鍵,過去讀懂題目的文字內容,便能選出答案的情況,已經在這份考題裡悄悄變化。題目的文字沒有過去解讀上的高門檻,取而代之的是解讀了題目的內容之後,卻需要再進一步反覆地思索推理,才能把夾藏在細節處的答案推敲出來。

25題來說,題目純粹介紹107年與97年國人十大死因的排序變化(甲圖)與107年死因順位(乙圖),單純從文字解讀來說,毫無困難之處,但若要破解四個選項何者才是答案,卻無法一目瞭然,必須將各個選項的線索,與題目的資料逐一驗證比對,如選項A:慢性肝病為當時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則見慢性肝病在題目的乙圖表格上為第十名的死因,而甲圖則言明民國107年慢性肝病對比民國97年的死因順位是下降的,那麼學生便要推敲,既然97年肝病的順位下降到107年時,還佔據第10名的死因,則97年時肝病的死因順位,肯定在前9名,如此就能判斷選項A的內容,是可以從題目的甲乙兩圖來明確推論的。而其他三個選項也照此一一檢驗,亦可推論出答案來,在此不多細述。

總而言之,比起過去要學生「看懂題目主要在說什麼」,有部分題目已經轉變為要學生「看懂題目後,再來針對選項推理出資料的正確性」,也就是更強調邏輯推理的智能,而這樣的考題變化,或許也更符合當前社會風潮的需求。如果說強調閱讀理解,是希望學生培養跨領域自學的技能,則閱讀推理可以說是在當前訊息真真假假的網路時代,判斷種種訊息或合理或矛盾的思維能力。

在平日的閱讀書籍中,長篇小說由於經營情節的線索,相比短篇小說來得更加豐富,故更能訓練記憶跟推理,不妨多多涉獵。而考生在作答時,心態也必須客觀中立,不可懷抱先入為主的立場,如此才能提升破解題目邏輯的勝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