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13.2011蘋果】電影《侏羅記公園》撼動鄭啟承,原來虛構可以變成可能。「細胞是生命的單位,所有生物皆由細胞構成。」他因此投入生命科學領域,探討生命現象,從研究細胞開始,離開學界,他投入3D繪圖領域、延續專業,開闢3D列印市場,無論生醫領域的大腦、腎臟、分子結構、動物骨骼模型,或是科技產業、工業的產品開發、建築模型及公仔設計,都能「印」出來變成立體。
科技演進飛快,現在,印表機已經不只印平面還能印立體, 2008年,「貝特設計」老闆鄭啟承搜尋國外資訊時,發現了新鮮事:3D列印(3D printer,three dimensional printer)。「其實,這叫快速成型技術(RP,Rapid Prototyping的簡稱),很早就有了。」他說,以往較常見於工業用途,「有點類似傳統CNC加工(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但3D列印技術可做出更複雜的造型,且能在辦公室輕鬆完成實體模型,「很多科技產業都有這樣的設備,以應付研發過程的需求。」當時,擔任3D設計師的鄭啟承與合夥人亟欲拓展3D技術、尋找延伸應用的新發展,「甚至購進紙板切割設備,準備投入『紙紮』市場。」但是,礙於兩人對殯葬產業陌生,計劃暫擱。
直到他們見識「虛擬變實體」的神奇機器,投入資金200萬元、跨海購買最新的第4代機器,「根本還不知道客戶在哪裡?」然而,挑戰未知,早從他的大學時代開始。
「因為對動物有興趣。」他從台大植物系轉動物系(現兩系已合併為生命科學系),畢業後,考上農化所營養科學組(已改名為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繼續埋首生物學領域,研究維生素E在大鼠身上的代謝,「聽起來很冷門。」他笑說,「高中時,看了電影《侏羅記公園》迷上恐龍。」從此,立志當個科學家。
他說:「動物生理學實驗課程需要解剖。」雖然每年開課,但1個班有4、50人圍成一圈也擠成一堆、不見得人人看得到,基於教學品質不穩定及犧牲無辜生命等理由,「非線性剪輯剛萌芽。」教育界開始試行錄影紀錄、影音示範教學。
「怎麼安排鏡頭、走位、轉場,什麼時候拍特寫?懂電腦、會攝影的人,不見得瞭解生物學。」同儕間,較早接觸電腦的他接下任務;從此,校內有相關需求都找他操刀,「到現在,課堂上還在用!」甚至後來擔任中研院任研究助理,都是看中他無法取代的生命科學影音製作專業。
2007年,他離開熟悉的學界,經1位印刷業貴人提拔,「他主要是想發展3D領域,但我不會,他覺得我可以。」於是,技術入股、有了自己的事業「貝特設計」,案源以科技公司、室內設計的3D場景示意圖為主。
隔年,3D列印設備引進,他們跳脫單純繪圖、收設計費的模式,開始拓展業務,「以前,沒這個市場,也不知道在哪裡?」因為,多數人壓根也沒想到平面可以變成立體。
「最熟悉還是學校。」他邊摸索、邊試做,從學界、研究單位的需求出發,以學界標準的蛋白質分子3D檔案,做出大腦、分子結構模型,加上解說:「對各分子活性區域與週邊環境互動作實際模擬,有助於教學與研究。」讓所有人眼睛為之一亮。
專業生科背景的優勢,他竭盡所能創造需求、辦說明會;無論談基因與蛋白質分子關係、蛋白質結構與功能,或透過斷層描掃、磁振造影,透視人體、動物之組織結構,製作形成3D影像,應用於醫學臨床與研究,甚至製作實體模型,幫助手術模擬下刀、人工關節打樣及牙科齒模設計……委製訂單浮現。
經過幾個月作品累積,他建構網頁,「建築模型、科技業產品開發、公仔、藝品等,客戶接著上門。」雖不像科學家為民福祉、創造生命,但卻保留生命美感,未揚棄原先興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