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菁英教育 首重適性多元發展

教育啟迪
Sarasate Carmen Fantasy Anne-Sophie Mutter
【摘要2016.4.17. 聯合報】十二年國教今年上路,對於國內的新式教育體制,全民皆抱持觀望的態度。在一切都不太確定的情況下,其實您的孩子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在英國或美國的EF Academy國際寄宿中學求學,提早站上世界的舞台,盡情揮灑天賦,與來自全球75個國家的菁英一起學習!
讓孩子出國唸書,並非只是將孩子送出國即可,每個孩子天賦不同,家長應針對孩子的特性進行選擇。如國際普通中學教育課程IGCSE A-Level預科課程、IB國際高中文憑課程與高中先修課程...等不同取向教育方式。能力受到重視,得到適性的發展,並在求學的過程中不斷幫孩子聚焦,將逐步發展潛能成為全球化社會的競爭優勢。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興趣廣泛、主動積極,總是勇於接受挑戰,最適合就讀IB國際高中文憑課程。IB國際文憑資深審查主任Wyn Morgan指出,IB課程教導孩子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的自我學習,培養最重要的「自學」能力,因此課程特別強調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及表達能力,除了六大領域:母語、第二語言、社會、科學、數學及藝術的學科外,更以CAS創意活動服務(Creativity, Action, Service)實踐全人教育
例如:學生會烘烤餅乾為弱勢家庭募款、遠赴尼加拉瓜為難民興建住宅等,發揮創意、協力合作,品格教育就這樣點滴累積。許多國外研究顯示,得到IB國際文憑的學生較一般孩子能力更為全面,學習專業能力的速度快,心理層面也更加有韌性,進入大學與在職場上的表現都格外出色。
孩子遠行單飛,常讓家長牽腸掛肚,許多亞洲學生初次出國求學,在入學初期總會面臨語言、生活、教育體制上的挑戰;導師就像是家長一般溫暖關懷,陪伴支援,每週與學生面談,確認生活與學習上都能良好適應,若是在學業上遇到困難,也會安排課後輔導或家教補強,讓孩子的出國求學路走得更順暢。
為了讓孩子適性發展,升學顧問也持續與學生溝通、提供諮詢,並透過學校獨家的個人學習類型測試,一步步確認學生的優勢與志向,並且選讀最適合的大學。
台灣史  我們不是平埔族 大武壠族爭取正名【摘要2016.4.17. 聯合報】高雄小林村在七年前莫拉克風災時慘遭滅村,走過生死劫,已移居杉林區的村民溯源發現,他們並非一直被歸類的平埔族,而應是來自台南的「大武壠族」,盼爭取成為台灣第17個原住民族。
「若非莫拉克,村民不會重新省思『我是誰』」,小林村民組成的大滿舞團團長王民亮說,近年積極發展部落文化產業,重建過程從文獻考據與部落耆老口述歷史,回溯族群由來。
他表示,族人早年聚居舊稱「大武壠」的台南玉井一帶,因南化水庫啟建被迫遷徙,散居高雄與花東,人數約兩萬人。風災前的小林村,有八成都是大武壠人,只是幾經遷徙被歸類為平埔族,甚至被誤為西拉雅族一支。
高苑科大副教授簡文敏長期研究小林文化,他說,小林人在復振文化過程發現平埔族與大武壠族存在很多文化差異。王民亮舉例,小林夜祭與西拉雅族就不一樣,另祭拜阿立祖的公廨中柱,大武壠族應該居中,但現在很多都靠牆壁。
族人正發起連署,希望高雄市府認定為市定原住民族,在文化及語言保存給予族人協助;未來還要進一步爭取正名。
小林人正努力保存部落文化,第二屆大武壠歌舞文化節昨舉行,族人粉墨登場,吟唱瀕臨失傳的大武壠族百年古調,包括祭典必唱的「kalawahe」,傳統節日「查某暝」中女生戲弄男生的「婀溜婀」、工作歌「老溪嬤 」,及男女對唱的「patahim」。
這些古謠來自一位研究台灣文化的日本教授,大滿舞團遠赴日本表演時與他結識,教授出借錄音檔讓團員反覆聆聽,再以羅馬拼音方式標註,一字一句「唱」回來。「有些歌詞我們也不懂,先學起來才有機會保存」,六十歲的周金源說。
長期研究小林文化的高市原住民委員會主委谷縱表示樂觀其成,也會從旁協助;但文化局副局長王文翠認為,從歷史地理角度來看,小林村的確屬平埔族中的大武壠族。但原住民族群正名由中央主導,且在平埔族尚未獲正名前,大武壠取得正名可能有難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