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台大車庫」裡的校長西服

教育啟迪
【摘要2016.2.29.蘋果 劉容生】我們的大、中、小學生常常參加國際發明大賽,頻頻獲得金銀獎項,表現優異。我們的專利獲得在全球排名也名列前茅。但撇開這些數字,我們的創新能力、創業成果似乎比矽谷還差一大截;甚至比人口只有800萬、面積2萬平方公里的以色列遜色許多。為什麼?
為什麼多年來我們的高校廣設創新課程,教育部、科技部也投入不少資源,建立各種機制,努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意、創業的能力,但成效並不如理想。
一個基本原因是我們疏忽了創新創意不僅是一種可學習的能力,更重要地,它是一種文化、一種自然存在而不自覺的習慣、一種孕存在我們身體內、流在我們血液內的DNA 
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穿著就是這個文化一種呈現。藝術家、創意工作者鮮少會西裝革履,這就是一種文化。我們何時看到蘋果公司的創始人賈伯斯在台上穿過西裝?
創新的文化是一種挑戰傳統、不乖乖聽話、不墨守成規的文化;創新的學生必須具備獨立思考,會作評判性分析的能力;創新的環境常是無拘無束、隨興所至的環境;創新的生活方式常常是不正式的informal);創意是要開導學生如何做跳出框框的思考、解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創業則要訓練學生接受及培養挑戰失敗的精神;創業是需要建立團隊合作、充分溝通的能力。我們如何把這些特質透過教育課程(學校及社會)、透過生活訓練(學校及家庭)、透過制度設計(學校及政府)深植在我們年輕人的心裡,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到那時我們的校長們就會穿著牛仔褲上台向我們學生按讚! 
李鈞震:
1.        沒有經過團隊合作的運動訓練,光靠說理的教育,很難「培養挑戰失敗的精神;創業是需要建立團隊合作、充分溝通的能力。」
2.        沒有每天精讀報紙的每一版,很難訓練出「挑戰傳統、不乖乖聽話、不墨守成規的文化,獨立思考,會作評判性分析的能力」
3.        創新的環境常是無拘無束、隨興所至的環境。獨裁統治與威權思想是創新的殺手,所以中國只能山寨、抄襲模仿,很難有驚人的處新能力;台灣剛民主化20幾年,多數的政客與大學教授還無法脫離威權思想228加害者們無法公開懺悔,這都阻礙了台灣的創新環境。
4.        創新的生活方式常常是不正式的informal);創意是要開導學生如何做跳出框框的思考、解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5.        大學的入學考試,要求標準答案,分數越高的學生越懂得自我要求去寫標準答案。但是「創新的生活方式常常是不正式的;創意是要開導學生如何做跳出框框的思考、解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這有嚴重的衝突。
6.        台灣的大學教授,絕大多數缺乏國際學術地位,主因是他們的求學階段已經習慣寫標準答案,習慣改不過來。
7.        服裝穿著,是一項專業,也是大學裡的一個科系;隔行如隔山,大學教授或校長如果沒有修過相關學分,不可能懂如何穿著出品味與特色;外國許多CEO的穿著表面上隨興,實際上都是經過國際最頂尖專業人員的精密計算與形象包裝,不是隨便穿穿。
8.        真正的創新人才,一定具備頂尖的專業技能與過人的博學多聞,脫離這二個因素的創新,通常成不了大器。
大師凋零 技藝傳承要快【摘要2016.2.29.聯合報 賴鼎銘】為解決技術人才不足,新政府希望透過學徒式制度,讓快失傳的技藝,除傳產的人力外,包括木工、模具製造、廟宇雕刻、古蹟維修、陶器漆器製作等都能有所傳承。這樣的動作,早就應該進行。「一門技藝如果在一代人中得不到應用,就會全部失傳。」
技藝,其實是一種默會知識。鋼琴家彈鋼琴與自動音樂機,手工饅頭跟機器饅頭的差別在哪裡?鋼琴家那一觸要經過多少年的訓練,才能達到感情的厚度跟敏感度?「人類擁有巨大的心靈領域,這個領域裡不僅有知識,還有禮節、法律和很多不同的技藝,人類應用、遵從、享受著這些技藝,或以之謀生,但很重要的,又無法以可以言傳的方式識知它們的內容。」所以默會知識常常是「知道的比能說出來的多得多。」
因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以需要透過師徒制,透過做中學才能傳承。他說:「像技能一樣,行家絕技也只能通過示範,而不能通過技術規則來交流。」這是一種只能透過經驗及實作,一點一滴累積的知識。
這樣的累積,需要做很多前置的工作!我們有多少大師、巨匠可以承擔傳承的工作?如何尋找可以傳承這種技藝的學生?前人曾說「師訪學生要三年,學生訪師也要三年」,這代表人才的配對如果沒做好,想要達到默會知識的傳承,其實沒那麼簡單!無論如何,此事絕對該做!而且要快,因為大師常在無聲無息中日漸凋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