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o Gheorgiu
【摘要2016.2.15.中時】台南市官田區葫蘆埤,連綿的菱角田、水雉立足於菱角葉上,這裡有群平均年齡30多歲的年輕人,當地人叫他們「肖有機」,他們是跟時間與存款賽跑的人。
官田位於台南市中央偏北地區,大部分為平原,冬種水稻,夏種菱角,菱角產量全台第一,友善大地社會企業創辦人暨營運長楊從貴說到,「我們的宗旨就是『友善大地』,服務田裡的生產者,承擔耕作之外的事情與風險。」
台南土生土長的楊從貴,36歲離開日商科技公司管理層,先到有機農產運銷公司,38歲全職當農夫,與朋友李鎮賓一起經營水菱有機農場。他們是官田第一批有機水菱生產者,耕作面積一開始只有0.5公頃,2年成長10倍。
友善大地社企成立於2011年3月,他們分享有機耕種法,與農友產銷契作,保價保量,給從事有機的農友安全感,另一方面打造有機農產品流通平台,將農產品分裝、銷售給企業、學校團膳業者及理念一致的實體店舖。
早上10點,一輛3噸貨車載來100箱、每箱30公斤的紅蘿蔔,貨車開進位於田間旁的友善大地物流中心,這是農友海欽師兄花4個月細心照顧的成果。由鐵皮屋蓋成45坪大的物流中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驗收區、冷藏、冷凍、洗滌區、包裝作業等區一點都不含糊。
友善大地成立之初有7家合作農場,目前增至近60家,主要分布在嘉義、台南、高屏等地。友善大地根據評鑑表及流程一一訪視、了解每家農場理念、土地、農法、甚至細到家庭支持。
「只要市場需求確定,我們就敢跟農友契作,保價保量。」楊從貴說,從商業角度看,保價保量是「很笨」的行為,要概括承擔市場需求與價格風險,但這對農友是「定心丸」。目前友善大地契作的項目包括水稻、菱角、蔬菜,契作的營業額約占整體營收一半。
友善大地成立前3年財務吃緊,人稱「大拖車師兄」的農友曾對楊從貴說,「100萬貨款先不用急著還,記在牆上,我貨照出。」還有農友對楊從貴說,「你們倒了,我們也沒靠山了。」
「大進大出、平進平出」是楊從貴的銷售策略,他希望市場能以平實價格吃到有機產品,同時給農友一定收入,友善大地毛利約5%,只有將量衝大才有機會,所以主攻學校、企業團膳,新北市中小學營養午餐、台南市21所中小學、中鋼、台積電、台灣凸板等都是他們的客戶。在里仁、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也買得到友善大地的產品。
今年友善大地要帶著台灣安全、無毒的加工農產品跨海到北京,經過1年籌備,他們成為北京生鮮電商平台「春播」在台灣的指定集貨商。「友善大地的夢想很大」楊從貴說,從官田出發,讓農村有改變的機會,讓台灣重回美麗有機島。這條路不好走,但他不孤單。
官田是台南市鳥「水雉」、俗稱菱角鳥棲息的地方,水雉是二級保育類動物,但2009年連續兩年冬天爆發100多隻水雉因誤食浸泡毒藥的稻穀死亡事件,友善大地與慈心基金會自2011年起推動綠色保育標章認證,鼓勵友善耕作,給水雉一個安全的家,並為綠保農友生產的稻米取名為「菱香米」,包裝上面就有水雉圖案。
大批水雉及其他鳥類死亡那兩年,楊從貴在水菱有機農場當農夫及籌備成立友善大地,他說,當時田間鳥類死亡的場面可以用「橫屍遍野」、「幾乎滅絕」來形容。
楊從貴認為,根本解決之道在「以產業帶產業」,他向林務局及慈心基金會提議,由水菱有機農場分享耕種方法,收成由友善大地負責銷售,只有讓農友安心,才可能解決問題。
在他們積極推動下,官田綠保農友人數從2011年7位、耕作面積3公頃,到2015年成長到近30位、面積達20公頃,在這群綠保勇士守護之下,水雉數量也從2009年冬天的275隻,增加到2015年冬天的711隻,復育有成。
去年開始,友善大地與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合作推出「陪伴官田計畫」,提撥綠保農業營收的15%回饋農友及鼓勵新加入者,2015年度有5萬多元回饋金額,近20位農友受惠。
種田也要用APP!近年因食安問題,引發社會對產銷履歷的重視,友善大地去年開始與資策會合作,使用神農一指收APP及產銷平台,農友在田裡用手機在栽培歷清單打勾、拍照、上傳就完成生產記錄,資料可以即時、完整、正確,並能與農委會產銷履歷平台對接。
農委會產銷履歷系統需農友坐在電腦前打字輸入,這對5、60歲以上的農友是大工程,神農手機操作介面大幅降低使用門檻,「一開始推動就有10多位合作農友表示有興趣。」友善大地專案經理王大玉指出。
神農系統可以記錄哪位農友、在什麼時候、哪塊田、進行哪些農耕活動及採收情況,全程有圖為證,消費者可通過產生QR碼看到栽種過程的圖片與記錄。
雖然手機操作介面已簡化,但推動過程仍有農友工作習慣及設備等問題待克服,距離真正上路還需一段時間。王大玉說,「有些農友不習慣工作時帶手機或拍照,有的手機不能上網,有的手機還是傳統按鍵式。」
即便如此,她認為這件事非常值得推動,農業看天吃飯,更需要資訊系統累積大數據,消費者可從中了解生產過程,友善大地能預測產量、快速對接市場,減少食物浪費,未來消費者甚至可上網同步掌握耕作歷程、採收時間,進行預購,吃到最「得時」的時令蔬果。
楊從貴是台南市東區眷村第二代,他回想在台南人16歲的成年禮,送給自己的禮物是報名救國團登玉山活動,清晨攻頂時,「第一次體會天地之間人如此渺小」;在他被外派到蘇州設廠,看到工廠廢料汙染環境,腦中浮現玉山攻頂畫面,他說,「這是一種召喚,讓我不要當凶手。」
59年次的楊從貴說,自己是從生態開始認識農村,從小喜歡觀鳥,平原最接近看鳥的地方就是農田,也因此發覺慣行農業氾濫,導致飛鳥、鳴蛙、游魚快速消失,這讓他血液裡流的「環境與正義」發作,讓他即便被說「頭殼壞去」也要做友善大地的事情。
「我是一個仗義直言的人。」身形瘦長的楊從貴說。在東海大學唸企管系大二那年,他發現有不肖業者在大度山的凹溝偷倒廢棄物,那時他沒想太多就去環保局舉發,他說,「舉發需要實名,當下也是會怕,但對的事情就該去做!」
楊從貴,到農村後才開始學台語,一開始「很落漆」,伯母台語是「阿姆」,但他都說成「阿母」,有天一位伯母聽到後笑到不行,才告訴他真相「我賣呷你豆腐,叫我阿姆就好,免叫我阿母啦!」
這幾年跟著太太一起吃環保素的楊從貴,坦承自己可以全心投入工作,甚至兩個孩子都在他不經意之下分別升上國中、高中,他最感謝的人是太太,當初太太聽他說要轉業,先是安靜3秒,接著平靜的說,「去做吧,我又不是不認識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