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死刑存廢與自由價值

Камерный хор "Кредо"(хоровой конкурс в Толосе)01.11.2012
【摘要2015.6.9. 梁文韜 蘋果】單純從懲罰的角度去看,無期徒刑再加上不得假釋,其實會被認為是比死刑更重的一種懲罰,這正是反映人民對自由的重視
2009514日馬政府簽署兩項國際人權公約後獲得國際肯定,但2010年法務部長王清峰下台後,接任的曾勇夫恢復執行死刑,被國內外人權團體批評大開倒車。
馬政府簽署人權公約會容易被質疑其實是在做表面工夫,雖口口聲聲贊成終極廢死,卻執行死刑。美其名是順應民意,但其實在過去幾年是用處決死囚來達到政治目的,轉移人民對執政國民黨重大弊案及罔顧台灣人利益的政策之關注,以提升重挫的民望。
堂而皇之的理由是反廢死的民意常態性都在七、八成左右,但這往往忽略了中研院所做的更具體民調,當中發現如果以「終身監禁、工作贖罪」為替代死刑的方案,2014年的調查結果中就有七成受訪者願意支持。這顯示單純只問「你是否贊成廢死」的一些粗淺民調之參考性根本有限,有誤導之嫌。 
無奈的是,台灣人民過去長期活在獨裁威權的思想禁錮下,一些民眾似乎仍然無法理解,放棄失去自由的生命,比過著失去自由的生活來得簡單及痛快。不少人仍習慣用「以命償命」做為唯一考量。然而,在台灣政治民主化及思想自由化的過程中,大家是否能更多元地思考,並多一點領會得到自由的價值,將其納入做為思考死刑存廢的考量中? 
我們一起扣下扳機【摘要2015.6.9.馬維敏 蘋果】人們發現自己的意見,居然真的決定了別人的生死。從劉小妹命案後眾人期待用死刑討回公道,反對廢死,到8天後就有6死囚命喪槍下,時間是如此接近,因果這麼直接,許多人第一次發現,自己的手指好像也扣下了行刑的扳機。 
因劉小妹命案而再起的廢死與反廢死論戰,政客眼見民憤破表,紛紛閃躲不敢再主張廢死,投機倉皇到了可恥地步,就連向來有話直說的柯文哲,對這個話題也婉轉了起來。但6死囚此時被槍決,目睹政府居然可以隨機行刑。這究竟是死刑,還是集體的私刑? 
很明顯,以目前的民意,死刑短期內絕對不可能廢,不過許多支持死刑者也只是將死刑視為必要之惡,是用於還給被害人及家屬公道,是用於嚇阻犯罪,然而用任何方式剝奪他人生命,終究都是野蠻行為,即便不論死刑究竟有無嚇阻犯罪效果有爭議。但死刑的不可逆,使江國慶那樣的冤案錯案再無平反可能
罪犯會不會被判死,要看審案法官是死刑派還是反死刑派;死囚會不會以及什麼時候被推上刑場,又要看當時社會氣氛與政治上有無死刑需求而定。這是哪門子公平正義?這豈有人權可言?
台灣該從法制上建立可以減少死刑的配套,讓犯死罪者除了以命相抵,法官還有其他選擇可以防止加害者再犯,還受害者公道,也滿足社會報復情緒。劉小妹與江國慶的遭遇都令人無比同情和憤怒,但眼下總還有其他可做、該做之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