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11/20 聯合報】大溪鎮白石山的艷紅鹿子百合瀕臨絕滅,楊梅市731池塘的台北樹蛙也面臨消失危機,這些都是桃園荒野保護協會定點觀察後,對環境保育提出的警訊。
艷紅鹿子百合/攝影平溪國小
桃園縣荒野保護協會將不定期舉辦多元的自然體驗營隊,鼓勵家長帶小朋友走出室外,在自然中隨著四季的不同變化,體會自然界生命之美,學習保護生態、與大自然做朋友,也將舉辦師資培訓,培養民眾成為生態保育員。
台北樹蛙/生態攝影
協會會長張演祺表示,「我認為最好的解說,就是把民眾帶到大自然裡,讓自然去感動他」,歡迎大家跟著荒野解說員的腳步,領略台灣自然生態之美。
台灣萍蓬草/攝影一個人與花草的生活
荒野協會已在5個定點設觀察教室,龍潭小粗坑的赤蛙、大溪白石山的艷紅鹿子百合、新屋濱海濕地的藻礁、龍潭水生棲地的台灣萍蓬草、桃園虎頭山的青楓與灰蝶等,透過定點觀察,保育員發覺有些動植物逐漸消失的警訊。
台灣萍蓬草/攝影冬烘先生
荒野的自然體驗活動也跳脫一般單純的解說方式,著重於深入的體驗,發展出互動、體驗、分享式的活動。張演祺說,從一個點的「一朵花、一株樹、一棵草」開始,熟悉植物品名與動物的互動關係後,再探討同科、同屬動植物的種類,擴大到當地的動植物生存環境,「了解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具有非常豐富的生態互動,從自然中體會生命的珍貴與奧妙」。
協會希望每個參與者都是定點觀察的保育員,擴散到全國構成一個全面性的環境監測網,建立全國生物棲息地的調查,「每個人隨時監測一個地區,一但遭受破壞,才能立即採取保護措施」。桃園荒野保護協會將辦第5期推廣講師培訓班,歡迎對環境保育有興趣、願為台灣這塊土地付出心力者一起加入,電話4258009。
水菱有機農場 讓官田溼地生態回復了【摘要11.19.2011聯晚】楊從貴三年前離開高科技產業、回到台南官田務農,和幾位朋友共同創立水菱有機農場。實際下田做農事,這個科技人才了解台灣農業之美、自然生態之多元,也因身歷其境,才知小農面臨的困局,進而催生「友善大地」這個集結小農力量的社會企業。
官田以濕地聞名,「菱角」更是當地招牌,原本濕地有豐富多元的生態,水雉又以「菱角鳥」聞名。但農人春耕時為了避免水鳥來吃剛播的種子,便將種子浸泡農藥,使春天成為水雉死亡數量最高的季節,也使瀕臨絕種的水雉更難在此生存。
「其實水雉才是治蟲害的最好幫手」,楊從貴及朋友們認識了自然生態的循環,因此依照四季節氣輪作稻、菱、筊白筍、水蓮,不用農藥、化肥,以求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而在他們的努力下,水雉鳥漸漸重現田間,官田的溼地生態,也慢慢地回復本貌。
「有一次,在0.5公頃的有機菱田,竟然出現17隻水雉群聚覓食的畫面,那時我們都被震懾住了!」楊從貴和農場夥伴深信自然的力量,要還給萬物最好的生活環境,除此之外,他們也衷心期望更多人認識他們,邀請大家到農場來,騎單車、採菱角、賞水雉、認識溼地生態。
楊從貴說,「耕地面積小,不用藥、不打生長激素和化肥,雖然一定比慣型農法的農產來得健康好吃,但產量少,價格相對較高,品質也一定不錯。只是這樣的方式在一般的蔬果市場上,競爭得很辛苦」。
這些小農最令人感佩的是,即使面對這麼多困難,還是堅持理念;這樣的精神,讓楊從貴想要為小農們做些什麼,他集結了農場附近理念相近、彼此相信的年輕農友,以「共事共學、分工互利」的方式,共享資源,也共享成果,促成了「友善大地」這個組織。
友善大地有機聯盟在今年初成立,楊從貴這一群熱愛大自然到無可救藥的年輕農友稱此組織是社會企業。他們希望達成「推廣有機生活、推動保育生態、關懷弱勢生命」的精神,彼此幫工、聯合採購、共同集銷。目前此組織已經是南台灣規模最大的有機蔬果銷售團隊,幕後推手是十五家得到認證的有機農場。
這群像楊從貴一樣的年輕農夫,師法自然,互相學習,一步一步地精進有機栽培的方法,雖然過程辛苦,但能提供給我們這些「食客」的農作,品項豐富,頗吸引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