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看見族群和解的曙光

〔摘要11.1.2011蘋果 陳金萬〕近期有3紀錄片推出,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一般公民的視角,來探討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民主參與、族群經驗差異和生命發展軌跡。導演不再把鏡頭聚焦在政治明星身上,反過來讓觀眾看見民主運動支持者長期的付出,才是厚實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石
同時也促使觀眾反思,只有超越族群邊界的相互理解,才能看見未來社會和解的曙光。這3部片的名字分別叫作《牽阮的手》、《漂泊.落地.生根張志群》和《好國好民》。
《牽阮的手》是導演顏蘭權、莊益增《無米樂》之後嘔心瀝血的最新力作。影片透過田媽媽孟淑和田醫師朝明相守一生的愛情故事,呈現台灣60年民主運動的發展歷程。同姓婚姻和年齡差距讓他們的愛情得不到家人的祝福,兩人對於民主人權的追求也注定成為獨裁統治下的同命鴛鴦。
從白色恐怖、黨外運動、美麗島事件到林宅血案都有他們的身影,從早期暗地裡傳遞消息營救政治犯,到走上街頭公開地批評威權體制都有他們的聲音。立委田秋菫就在這種不知道父母那一天會被警察抓走的陰影下成長,而始終不變的是田媽媽爽朗的笑容和她對老伴的濃情呵護。
《漂泊.落地.生根張志群》由一群熱中口述歷史的青年和導演陳育青共同製作完成。1925年張志群出生於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上海,早熟的他16歲就投入共產黨的抗日革命工作。終戰後展轉來台、成家立業,他熬過白色恐怖苦刑,卻盼望祖國能早日解放台灣。
直到1988年返鄉探親後,他才發現共產黨的理想早已煙消雲散。六四天安門和鄭南榕自焚事件是影響他國家認同的轉捩點。退休後,他陪同妻子陳勉加入彭明敏的海洋媽媽志工隊,自稱是海洋爸爸,從此積極參與各種公民社團和民主運動,兩人即使身在海外也是一樣地熱心。
前述2部紀錄片的表現和敘事手法各不相同,但都採取生命史的主軸,去鋪陳男女主角的故事,並與大時代的社會環境對話,來進行「歷時性」的生命政治詮釋。
《好國好民》的導演陳麗貴則把時間軸拉到當代的年輕人,以「共時性」的族群政治論述,來探討台灣人的身分、文化和國家認同。陳麗貴尋訪等各領域表現傑出的青年,發現以往日本人、中國人和台灣人的認同糾葛,已經不再困擾現在的年輕人;遺留下來的是統獨議題的爭論仍然沒有簡單的答案。片中「青平台」舉辦的中、台青年統獨論戰有精彩而理性的呈現,值得觀眾期待。
3部片為台灣歷史和認同問題打開了新視野,事實上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卻遠比影片陳述還要複雜許多,譬如田孟淑出身台南西拉雅的望族,國民黨政權來台開始家道中落……;陳勉是基隆二二八事件的受難家屬,片中卻幾乎沒有她的聲音……;而長老會伊誕牧師是《好》片15位受訪者中唯一的原住民,但是在官定原住民中卻有80%以上選民支持他所反對的殖民政黨……。
這些身分特質尚且溢出影片設定的討論框架……,遑論影片之外台灣內部還存在更多、更複雜的族群議題和挑戰。
3部片刻劃3種不同的心情故事。陳育青表示,每個家庭的長輩都有故事就看你是否願意傾聽。陳麗貴認為,或許1部影片無法改變世界,但希望是個思考和對話的開始……。不願刪改寧與公視解約而負債300萬的莊益增表示,促進藍綠和解連政黨本身都做不來,我只是拍1部紀錄片,就要我來戴這頂帽子,我才不認這種帳……。
台灣民主路遙遙,1部紀錄片無法解決的事情,就由更多部紀錄片接力來完成,而這4位導演無疑已經率先踏出重要的一步。 【作者從事藝文工作、曾任紀錄片導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