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盛轉衰拚理想 螳螂先生愈戰愈勇

〔洪祥和/花蓮中國時報2011.03.15摘要〕「螳螂先生」黃肇基從國防大學教職退下,95年隻身跑到光復鄉大豐村養螳螂,推廣天敵防蟲害,卻不敵經濟不景氣,以及今年冬天特別嚴寒,孵化率低,只能靠開發農產品謀生,繼續堅持理想。
黃肇基熱衷有機農業,毅然離鄉背景跑到少汙染的東部,養螳螂並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受到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長達三年多協助,做得有聲有色。
最高紀錄一年可成功繁殖四萬隻螳螂、二萬隻草蛉、二萬隻椿象等肉食性昆蟲,幫農民除害蟲,受到學校、公家團體的關愛,常帶學童到此戶外教學,散客也不少,一年平均約有五千人次造訪。但大環境景氣不佳,遊客數下滑,一年前再度申請多元就業方案未獲核准,缺乏官方資助,只好歇業一年。
黃肇基無法割捨對這份推廣生態教育的工作,歇業期間,從未停止孵化的工作,仍保有五千隻螳螂,產下四百個卵囊螵蛸,兩個月前重新振作,等待這批小傢伙誕生,不料今年氣候異常,冬天又特別冷,一顆螵蛸約可產兩百隻螳螂,卻只孵出四十隻螳螂,讓他成了寒害受災戶。
黃肇基未因此受挫,反而鼓起勇氣,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現在全寄託在僅存的四十隻小生命身上,重燃希望。
少了多元就業方案資助,螳螂館推廣生態制衡觀念,提供大豐社區居民就業機會,現在生存陷危機,與村民互依互存的關係也失衡。大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玉嬌表示,昔日一年可提供十個工作名額,現在大家都失業,不是在家休息,就是靠打零工維生。
黃肇基為了堅持理想,開發金棗醬等有機農特產品,販賣求生。他樂觀說,從養螳螂體會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必須堅強才有機會,昨天有一顆卵囊又孵出兩百隻小螳螂,老天終究不負苦心人。
一般人印象中,螳螂是昆蟲界凶猛的獵人,在「螳螂先生」黃肇基的心中,牠們是不折不扣的益蟲,一年繁殖一萬隻就能幫農民除掉至少一千萬隻害蟲。看到牠們對人類的莫大幫助,黃時常將牠們置於雙手間,與蟲共舞,當作寶貝般呵護。
螳螂可以與人親近的,不會咬人,非常溫馴,還會幫農人顧好作物,不用灑農藥,對環境生態有益。
螳螂從幼蟲到成蟲,體型不同,捕食的獵物大小也有差異,但牠們是被動又冷靜的獵人,對移動中的昆蟲較感興趣。通常牠們可長時間守株待兔靜止不動,獵物跑到眼前,牠才會伸鐮刀手捕捉,一平方公尺土地只要放一隻螳螂,即可有效防制蟲害,只要不灑農藥,牠們就會世代繁衍,永遠幫人守農園
寬腹螳螂為例,一隻可活六個月,生命周期內,約有一百天會進食,一天約可吃十隻蒼蠅,他現在定目標,恢復一年產一萬隻的水準數量,一年可幫農民解決一千萬隻害蟲。(圖片來源:Ezblog.com左岸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