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
東京シティ・フィルハーモニック管弦楽団(指揮:高関 健)/スメタナ:「わが祖国」 から《高い城》《モルダウ》 フェスタ サマーミ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Nv4HaesaA
【摘要2022.8.29.一.中時 黃征輝】本月10日,北京國務院對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第一節的第一句話,開宗明義指出:「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歷史經緯清晰、法理事實清楚」。此內容與史實不符,特澄清如下: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啟歐洲「領土大擴張」時代。當年荷蘭和西班牙雖然在南洋各擁有商業地盤,然而對閉關自守的中國不得其門而入,於是澎湖和台灣淪為他們爭奪的獵場。荷蘭首先採取行動,但受制於葡萄牙勢力,將目標轉向澎湖,分別於1604、1622年兩度占領澎湖。明朝派兵出擊,交戰因不分勝負而議和。明朝稱:「只要退出澎湖,如去占領對面的化外之島台灣,則無異議。」荷蘭因而退出澎湖,並於1624年入侵台南安平。
這段歷史如今看起來不可思議,但那時台灣人口稀少,且大部分為原住民,是道道地地的化外之地。至於澎湖,除了地理位置比較接近中國,四周更有豐富的漁場,早在南宋時代便有漢人移民,並從此納入中國版圖,歸屬於晉江縣管轄。南宋理宗寶慶元年(西元1225年),宗室趙汝適著《諸蕃志》中明確指出「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
荷蘭占領南台灣,威脅到西班牙對日本和南洋的貿易,引起西班牙的不安。1626年西班牙出兵占領淡水,在今天的紅毛城原址建立聖多明哥城,展開與荷蘭在台灣的殖民競爭。經過16年對峙,在嘉南平原擁有米糖優勢的荷蘭,最終於1642年趕走了經濟居於下風的西班牙。
1661年,標舉「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圖謀恢復明朝未果,率領2萬5千大軍渡海。明鄭登陸台南,圍攻赤崁城。當時荷蘭守軍1400人奮戰9個月,最終彈盡糧絕而出降。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位,自稱台灣為「東寧王國」,實為明鄭王朝的延續,也是台灣史上首次出現的漢人政權。
1679年,福建總督姚啟聖與巡撫吳興祚合奏,提議請荷蘭出兵聯手滅叛軍明鄭,而後再將台灣歸還給荷蘭。康熙批示「依議」,並派特使團到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的殖民地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要求荷蘭派遣艦隊協助進攻台灣。東印度公司總督以無人統兵為由拒絕。
1680年鄭經病逝,明鄭內部陷入權力鬥爭,清朝見機不可失,派遣施琅率軍2萬進攻,雙方在澎湖水域會戰,清軍先敗後勝。消息傳回台南,明鄭無心抵抗而降,東寧王國自此覆滅,結束在台22年的統治。
如果當年明鄭沒有敗退來台,偏居一隅的化外之地台灣肯定不會引起清朝的興趣。再看後來的局勢發展,野心勃勃的日本很可能會趕走荷蘭,並將台灣納入日本版圖。就如同今天的石垣島,即使日本二戰戰敗,也不可能將台灣「割讓」給中國。
如此一來,國共內戰時國民黨誓必死守中國東南沿海,若不幸戰敗,可能跨海退守海南島,或往越南、寮國、緬甸等方向撤退,直到與共產黨拚個你死我活。果真如此,後世將不存在兩岸問題。
誠然,歷史無法重寫。然而以現況而言,339年前才納入清朝版圖的台灣,對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依據不知為何? (作者為海軍前艦長)
《衛報》專訪:那群人在台灣 心向「祖國」的不同聲音【摘要2022.8.29.一.蘋果】台灣是言論自由的國家,民眾可以有不同想法,暢所欲言,當然也可以擁有和大部分民意不同的看法。英國《衛報》訪問台灣一群統一派,探究他們想要和中國統一背後的原因,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想法。
自稱為統一派,也屬於那12%希望和中國統一的少數族群。報導指出,統一派的族群年紀較大,多半是國民黨支持者,清一色都是男性。也有少部分年輕的支持者,他們堅信台灣最終會戰敗,與其損失慘重,不如求合。
陳老先生受訪表示,與中國統一,成為中國一省後,人民的日子會過得更好。台灣可以接收到中國經濟成長,與中國政權發展的紅利,「大部分人都想要好生活,和平與快樂。那些想要獨立的,都是在瞎扯,他們自欺欺人。」
5位受訪支持者表示,1.他們歡迎習近平來接收台灣,生活肯定會更好,所以台灣政權應該要接受統一。2.有人說,他歡迎統一,擔心中國攻打台灣。3.希望統一不要發生在習近平當政時。4.有人則稱,希望統一,但不要是共產黨主政的環境下。5.第5人說,就是特別討厭民進黨。
PS:若為了統一,而中國一定要武力犯台,可以驗證出中國人確實:喜好窮兵黷武、好戰偽善、霸凌弱勢。這是遺傳基因造成的民族性。
李顯龍為何要華人「落地生根」?【摘要2022.8.29.一.自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慶日演講提醒,美中角力引發地緣政治衝突,新加坡人民要有危機意識。他並語重心長地呼籲新加坡的華族社會要「落地生根」,不是「落葉歸根」。
對於新加坡而言,本土認同才是一個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立足之道。新加坡位於東南亞經貿、戰略要地,曾受英國的殖民統治,二戰期間又曾被日本佔領。二戰之後,新加坡在1963年以獨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馬來西亞,不料兩年後,即遭馬來西亞國會全票贊成,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隔日,新加坡共和國誕生。回顧歷史,新加坡發展的經驗非常特殊。
一,它的獨立是被迫的,並非住民自決的結果,相反的,新加坡是渴望加入馬來西亞聯合邦;
二是,馬來西亞驅逐新加坡,主要在顧忌新加坡華人居多,容易讓華人成為馬來西亞政治的主導力量。
坦白說,海外華人社群根深柢固的「中華民族」、「中國人」認同,往往成為移民國家內部分化,甚至國家安全的隱憂,才是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被迫獨立的真正原因。
而新加坡立國以來,除了推動經濟、產業的發展,更力促種族融合與共存,至今績效可觀。然而,在獨立57年後,李顯龍仍須呼籲華人要「落地生根」,不要「落葉歸根」,等於是要求華人完全融入新加坡,不要再有自己是中國人或華人的概念,不要再將中國作為精神上的寄託,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多種族和諧共存的生命共同體,得以凝聚全民力量在大國博弈中安身立命。
而曹興誠的「落葉歸根」,願意為保衛台灣戰死,表面上與李顯龍的「落地生根」不同,其實都是對於生長之地的認同,精神上是一致的。曹興誠是台灣的外省族群,這些當年蔣介石政權帶來的中國難民,在台灣生活了數十年之後,已經有第二代、第三代衍生,有些也與本地人通婚而成了「芋頭番薯」的新族群。
因為兩蔣政權長期的洗腦,近年台灣歷經本土化與民主化之後,雖然多數外省族群已認同、融入台灣,但仍有少數人依舊「心懷故國」,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與台灣社會格格不入。嚴重的是,在台灣面對中國武力威脅之際,少數人殘存的中國人認同不僅是單純的精神意義,更彷彿在替中國併台主張背書。
在烏俄戰爭中,烏東俄裔人口的親俄傾向、認同俄羅斯,就成為俄羅斯悍然入侵烏克蘭的藉口。由此可知,少數認同中國的族群,對於台灣實際上已形成潛在威脅。
令人憂心的是,國民黨的領導階層與那些影響其權力結構的深藍族群,已經在台落地數十年,卻仍然嚮往落葉歸根大中華。而這些人因為盲目的種族血緣認同,缺乏良善價值的支撐,在台灣便無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例如國民黨主張「統一」,固然是其言論自由,但是,其統一缺乏對民主自由人權的堅持,不敢要求中國必須走上民主才有統一的基礎,就造成了統一實質上淪為被併吞。國民黨統一主張會被台灣民意唾棄、被中共玩弄於股掌之間,可謂咎由自取。
華人以種族血統作為認同基礎,經常產生一個詭異現象︰即華人即使移民美、歐、日等國家,享受民主自由與經濟繁榮,卻仍然不願認同移民之國,仍以「中國人」自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招靈雀躍、亢奮。
加上,中共擅於煽動民族主義,挑起對西方國家的仇恨,以及對台進行「圍台軍演」,企圖併吞台灣,稱霸南海,威脅印太安全之際,華人社群的中國人認同,便成為民主國家的隱憂。
尤其,中國是實施一黨專制的黨國體制,黨的地位在國家、政府之上,中共更常把外界對中共的批判移花接木為對中國、中國人的批判,以致無論中共如何迫害人權、宗教與言論自由,霸凌鄰國,外國的批評與聲援,都會被中共抹黑為「辱華」、「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被貼上「新八國聯軍」的標籤。
如此一來,海外華人的「中國人認同」便成為中共爭霸的精神同盟軍,嚴重威脅這些移民國家的安全。這才是李顯龍呼籲新加坡華人要「落地生根」,以及曹興誠申請回復中華民國籍的微言大義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