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跑步者對穿戴式裝置發展業者的呼籲「五不和五要」

The Best Of Flute Music All time - The Best Of James Galway
【摘要2015.4.29. 郭豐州 自由】希望業者能開發出合於我們需要的產品,那就是造福我們跑者了。五不:
1. 不要勉強我們跑步時帶著手機  目前數位手錶都搭配智慧型手機使用,甚至十分依賴手機運作。但是我們跑步時不會想帶著有重量的手機,你也許看到美美的照片中有美美的正妹手臂上帶著手機套在跑步,我們必須說那是少部分的人如此,我們「真正的跑者」都希望是沒有負擔地跑步。
帶著手錶是大多數跑者的極限了,我們還不致於會因穿戴式裝置風起雲湧而去改變平日習慣,帶著沈甸甸的手機出門跑步的。換言之,手錶是跑步時的唯一的穿戴裝置,大家開發系統時要把手錶當成是決戰點,把除非需要上雲端複雜計算的,或者需要使用大數據資料庫之外的所有功能都置入手錶之中。
2.不要心跳帶 心跳是跑步強度和身體反應的重要指標,但是要我們戴著心跳帶,實在是折磨,男性不習慣,女生也不覺得舒服,更別提大量出汗後,感應裝置因受潮失靈的情形所在多有。
3.不要把我們跟亞健康族群混在一起 廠商會想設計出一套系統,包山包海地把所有「運動和健康」功能都設計在裡面,企圖一舉把所有人都變成消費者,事實上,以功能面來說,跑步族群和亞健康族群是不同的族群,需要的功能截然不同。
例如跑者不會像亞健康族群關心每天走幾步,而是想知道跑步時每分鐘的步數和步態。從人機介面角度分析,功能越複雜的軟硬體操作起來越難,跑步時操作不像靜止原地操作,行進(喘息)中操作需要越簡單越好。
4.不要勉強我們帶著手錶睡覺 許多人不會戴著手錶睡覺,因為他違反「低存在感」的原則,數位手環輕薄比較有可能,也就是把偵測睡眠的功能分出去給數位手環,不要硬要我們帶著重重的手錶上床(那時手錶可能也需要充電吧)。
5.不要每半天就得充電一次 我們了解因為手錶的電池容量還沒有突破,開發廠商對手錶內部的功能耗電「瓦數」都必須斤斤計較才行,因此,趁此呼籲,如果要針對跑者開發系統,把不必要的感測裝置拿掉吧,例如我們不是爬高山的,不需要高度計。某家廠商的手錶裡有高達12項的感測裝置,犯了包山包海的毛病,當然會有跑一場馬拉松賽跑到後面就沒電的窘境。
五要:
1.生理感測要心跳 心跳不是最科學的運動強度指標,但卻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瞭解的指標,大部分的訓練課表都依賴心跳來研判有無達到應有的訓練效果,跑者也可以根據它來判斷是否有運動過度的情況。下一代的數位手錶應該都具備利用光學去偵測脈搏的功能,是值得期待的。
2.環境感測要位置 手錶中需要有GPS裝置,我們跑步時需要知道自己的位置,需要用它來計算距離,一群人出去運動時可以據此知道彼此的位置,比賽時可以傳位置資訊讓親朋好友,免得他們擔心。
3.動作感測要步態 奧會標語:「人類會追求更高、更遠、更強」,誠然,跑者會想進步,速度加快,意味著步幅加大和步頻加高,我們渴望知道具體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進步現況。內建3D加速規裝置,可以得到身體移動的數據,再經過演算法的一番計算就能得知我們跑者需要知道步態資訊。
4.系統要提供具科學性的訓練課表,而且是適性化的課表 我們跑者需要根據參賽的目標有一份練習的訓練計畫,業者應該以人工智慧的方法去擷取具有經驗的教練的課表編排知識,然後自動產生一份訓練計畫供我們平日練習用,這份課表不應是每個人都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條件有重大的差異,因此它應是一份適性化的訓練課表。
5.系統要提供能彈性調整課表的功能 跑步畢竟是休閒活動之一,常常因為工作或生活上的要求而需要變動原來的訓練課表,因此這份訓練課表必須是可以彈性調整的,才能配合現代社會頻繁變動的個人行程,軟體設計難度不小,但是也因此才能彰顯數位的價值,我們合掌期待穿戴裝置能為跑步運動注入新生命。
關家良一的超馬道【摘要2015.4.29. 郭豐州 自由】關家良一這個人,他在國際超馬總會認證的金牌賽事--14屆東吳國際超馬24小時賽中拿到七次冠軍,在24小時世界盃錦標賽奪下破紀錄的四次冠軍,是名符其實的世界冠軍跑者。他在台灣享有高人氣,是2012年他為了感謝台灣在前一年日本311大地震時踴躍捐輸,以13天獨自環台長跑了一圈,在1100公里路上與各地陪跑的跑友熱誠交流得來。
超馬,早已昇華為哲學層次的運動,閱讀關家良一先生的新出版的書「放慢速度的勇氣」,有著「人生重要的是全都從超馬中學到」的共同體驗。透過這位世界公認的24小時賽大師的現身說法,我們或許能知道台灣超馬賽場次從2013年的22場,到了2014年一越為50場的原因。
關家良一是一名市民跑者,原來是一位從事機械加工的技術工人,不是職業選手,也沒有長期性的贊助,但他從一次一次的比賽中,體驗得到人生的智慧,書中「不拘泥於小事」一節提到有次熱心的朋友提供不合適的鞋子供他比賽,他還是順當的穿著它跑完。
這位朋友在賽後說日本職業運動發達,但是都是「把運動當吃飯工具的職業選手」,少有「每次都有固定好成績的職業選手」,這位朋友結論是他認為關家先生才是真正的「職業選手」,誠然,他曾經連續跑出十次24小時260公里的成績(240公里即是國際級標準),實力穩定的程度驚人,能夠如此,他體會出「人生歷練愈豐富,愈能突破困境、體諒別人」和「超馬精神不再追求紀錄而已,而是自我負責,獨立完成它」。
部分國內跑者每每在賽後為了賽中小細節抱怨不已,以自己主觀的意見去批評,讓熱心籌辦比賽的大會和志工有「為誰辛苦為誰忙」的感慨,我們敬佩關家先生的世界級成績之餘,也來學學他的大器!
關家的大器與可愛在「從敗戰中學到更多」一章表現無遺,他不列出他歷次獲冠軍的事蹟,而去細數他從七場敗戰中所獲得的心得,充分展現他自述從跑超馬當中轉變的個性,從放蕩不羈到謙虛溫柔。每次我到東京,我們都會碰面大喝啤酒聊天,從女兒聊到訓練,酒過三巡後他會更關心起國家國民,「日本注重禮節,是會替別人著想的國家,但是目前社會充斥利己的態度,到處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從來他都沒有世界冠軍跑者的驕氣,明瞭一次賽事都是許多人的付出的道理,每次在東京神宮外苑24小時超馬賽中,他和女子世界紀錄保持者工藤真實小姐都擔任大會志工,24小時站在路口擔任交通指揮,甚至儘管收入微薄,還掏腰包設立「關家賞」,獎勵該次比賽的優勝選手。
關家以往的24小賽訓練方式是採用前兩個月「慢速,累積高里程」,賽前幾週的練習則是「低里程,加強速度」。或許是年紀漸增,身體要從高里程中恢復需要的時間比以前長,他這幾年的賽事都跑不出好成績,但是他都不會因此失去風度,賽後跟優勝選手道賀,跟大會感謝。
我認為他24小時的高峰期已過,應該移到更長的48小時了,書看到一半,立即寫郵件邀請他明年二月參加台北超馬嘉年華48小時賽,該場銀牌賽事明年想要提升為金牌賽事,我們會邀請多位國際級好手來共同打造金牌賽事招牌。這半年他辭掉工作,生涯企圖轉型,超馬主戰場也可能轉到48小時賽,我們一起來祝福他翻頁成功。
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