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Mario Bros.Tokyo Kosei Wind Orchestra.
【摘要12.6.2014自由◎顏慶祥】選前梁文韜教授在自由廣場發表「人情政治」到「公民政治」,希望台灣的民主進程因著太陽花學運的引領,而邁向公民政治的大道。本人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依國際教育組織(OECD、EU、UNESCO)發表的教育政策報告書,世界主要國家追求的教育總目標分為:經濟導向(economical
oriented)、公民素養(active
citizenship)、充分適性發展(personal
development)。
一個國家的教育總目標不可能百分之百歸屬於以上任何一種,而是比重上偏向其中之一。不同目標的選定就會規劃出達成此目標的課綱、教學及評鑑方式。所謂經濟導向旨在要求學生習得各領域的能力,獲取各式證照,成為有競爭力的人,台灣、韓國、巴西、中國、東南亞等國即是。
以公民素養為教育目標的國家認為,真正的競爭力不在於技能、能力,而在於養成學生多元、尊重、溝通、參與、反省、行動的態度與涵養,達成族群、文化、地域、宗教、政治的包容融合(social
inclusion)及凝聚和諧(social
cohesion)的社會;瑞典、芬蘭、挪威等北歐國家即是。
個體的學習進程、問題與需求,都能在教育系統中獲得滿足,進而充分適性發展;這種實施近乎「客製化」的教育政策的國家相當稀少,紐西蘭或許是比較接近的國家。
從台灣實施的課程綱要、12年國教以及高教政策,不難看出國家的教育走向仍是經濟導向,舉凡一連串的食安風暴,舉凡毒澱粉、塑化劑、餿水油、豆芽菜等不勝枚舉,而大統、頂新等危害國人健康的企業也都是重視「高度競爭力」、「高效率」乃至「高技能」。
重視經濟導向的台灣政府卻趕不上台灣社會的演變和進步,例如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都可以看到這個社會的公民力量正在翻轉功利社會和工具主義,邁向多元、包容、參與、反省和行動的公民社會。
而公民社會的教育政策,最重要的應是培育公民素養,但檢視中央與地方為了12年國教的入學方案論爭多時、教育部強行通過歷史課綱、教育部因為鄭捷殺人事件普設學校專任輔導老師、教育部只為了「彌補」本土語文無法列為必修課程而實施「夏日樂學計畫」等施政,都讓人質疑教育部要追求的教育核心目標為何?要把台灣的孩子帶向何方? (教育學者、屏東教育處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