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大學是培養競爭力的地方

教育啟迪
Christine Walevska "Cellist Extraordinary"
【摘要2014/07/01中時 林建甫今天是大學聯考的日子。現在不叫聯考,叫指考,指定科目考試。不過,一樣的競爭。在台大工作,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如何培養人才?大學生的素質是否下降?現在有四分之一台清交的學生念第五年,大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最近發布「2021全球人才」調查,顯示台灣是人才失衡最嚴重的地方。有人也拿統計資料說留學攻讀學位的人數大減,但遊學、打工的人數大增。因此批評,台灣年輕人沒有鬥志,追求「小確幸」,未來可能是台灣的「大不幸」。讀學位就一定有競爭力?大學如何培養有競爭力的人才?
首先,大學是培養知識能力的地方,不是培養書呆子,不是一味塞知識進腦子。現在的學生,可能在高中以前的教育習慣了小範圍,習慣了標準答案,習慣比賽小心的考試。在小範圍的學習,可以掌握的很好,可是到了大學普遍適應不良。
大學一門課,期中、期末考,可能就是半本書,甚至好幾本書,學生沒有辦法消化,沒有辦法選擇重點、了解重點、記住重點、應用重點。研究所要求更多,念學位都要經過這些磨練,比遊學的隨隨便便,自然增加學生知識能力。
其次,大學生要有獨立思辨的能力,要會問問題。我們在台上,問學生有沒有問題,往往都沒有問題;不會問問題,害羞是可能的障礙,學生怕問錯問題,怕被笑。
另一方面沒有問問題的習慣,我們的教育習慣單向的填鴨輸入,學生對於知識的來源,缺乏挑戰的精神。我好幾次到小學、國中去,可以感受到,小學的教育比較活潑,學生也敢問問題。但國中後,上課嚴肅,問題也變少了。
要會問問題,才會鎖定問題、解決問題。要跟得上講者,才能夠問問題。有時講者,講太快,藉問問題,可以讓他減慢速度,盲點可以釐清。我們不需要聽講者準備的所有知識,因為後續的都可以推理過來。讓講者幫忙把前面不清楚的搞懂,勝過回去帶一堆的迷惘。
眾所周知,課前有準備,就容易跟得上,就容易問問題。因此預習或是稍有準備都會勝過沒有準備。另外有思考、想過、比較過,問題就源源不絕而來。而學習新知識後,要與舊有的知識比較,融會貫通,最後也才能再創造新的知識。
第三,閱讀是培養能力最重要的步驟。現在的學生,只讀老師的上課簡報檔,只讀同學紀錄的共筆。不去讀教科書,遑論廣泛的參考書。很多學生寧願到補習班吸收別人整理好的知識,而不願從課本或廣泛的學習中自己去整理。進職場的考試準備,可能還說得過去。可是進研究所,這樣的學生要念碩士、念博士,實在有問題。
現在知識的來源多元化,不一定要白紙黑字,3C產品、電子書攜帶更方便,但下功夫自己整理、吸收,還是必須的。影片所傳達的訊息,串流進來出去,看過後,最好也有些心得留下,否則過目即忘,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一般人太忙,無暇思考。但有競爭力的人不該思想淺薄。如何增進自己能力?跟在歷史洪流裡的傑出人物交往,從他們的著作、書簡,傳記、影片,了解他們的人生,來當自己參考的指標。跟同儕的往來,往往限於當代的眼界。可是從那些歷史大人物的學習,就可以提升到不同的層次。
大學是否讀第五年?是否出國留學?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經濟學考慮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效益遞減。在同一個地方待久了,學習的收穫的確會減損。其實我覺得年輕人只要肯出去,這就是好事。念學位、遊學、打工,都能培養競爭力。走出去,面對不同的環境,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更可以把一個人的潛能給逼發出來。
但問題是,遊學,沒有深入的磨練;打工,沒有更好的機會,這些事情就該適可而止。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政基金會財金組召集人)
J.S. Bach. Sonata № 1 BWV 1001 in G minor. Isabelle Faust.
李鈞震:
1.        博學多聞的人,對專業知識的吸收與理解,有重大的幫助;大學生必須天天精讀一份以上的報紙,對專業學習的速度會比較快;豐富的打工、旅遊、出國遊學……等歷練,也可以加速讓所學融會貫通。
2.        如果學生從小就有接受藝術與運動方面的專業訓練,大腦的活力、靈活度與克服挫折的品德,都會遠勝過從小只會死背書的用功學生。
3.        經常參與社會運動、扶助社會弱勢的學生,社會正義感比較強烈,因此比較容易掌握大學教科書內容的重點;缺乏正義感的學生,對書籍內容重點不容易掌握,因此容易發生書多到讀不完的情況。因為寫大學教科書的作者大都是大師級人物,他們絕大多數都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
4.        現在台灣的大學生多數競爭力,超過40年前的大學生;40年前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只會死背書、崇拜獨裁者、缺乏社會正義感、缺乏人權觀念、缺乏「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絕大多數也缺乏運動、藝術方面的專業涵養,因此缺乏國際競爭力。
5.        台灣的大學教育,最嚴重的地方不是大學生的素質或生活,而是大學教授絕大多數都缺乏國際競爭力、缺乏國際上頂尖的學術地位。
6.        台灣的國立大學教授絕大多數缺乏得「師鐸獎」的能力,也缺乏教學能力,既不會寫國際學術論文,又不擅長清楚解析與循循善誘,不會寫國際通用的教科書,學生問問題又不擅長回答,上課總是喜歡聊屁話,尤其是政治大學特別嚴重。
7.        大學是培養競爭力的地方,但是如果大學教授缺乏國際競爭力,缺乏爭取諾貝爾獎的智慧與志氣,學生必然失去學習的刺激與動力。
8.        大學教授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在德智體群美五育上樣樣精通,大學生要自動栽培自己優異的EQIQ,很困難!其實,任何的大學教授如果不能在德智體群美五育上樣樣精通,必然身心不健全。
9.         最近20年台灣的教育改革,最最失敗的地方就在,教育部縱容台清交大學的教授的素質可以遠遠落後於南韓首爾、東京帝大、香港科大、新加坡大學,卻不用大幅改進,導致台灣的人才培育缺乏國際競爭力。
無止盡地學習【摘要2014/07/01自由 可彤】大學同學即將博士班畢業,聚餐時她焦急地向就業多年的好友們請益:應徵面試要如何與主管對談?該如何適應職場生活?
因為擔心自己長期待在學術環境,她甚至自費去校外的學習機構研讀專業法規,避免自己的學術能力與業界範疇脫節,期盼畢業後能無縫接軌職場生涯。
朋友們大力讚許她的學習動機,並交流分享大夥經驗:工作面試,基本禮儀不可缺,有形的服裝儀容、履歷自傳,皆需備齊,無形的態度、熱忱,更應適時地展現給應試官;
即使在面試問答中,回答錯誤或無法應答,仍應誠實地回覆自己所知,謙虛地向面試官請益,或是充分表達自己會繼續學習的態度與熱忱,也可提出未來的學習規劃以佐證自身的努力。
而就職後的適應問題,大家一致的結論,就是無止盡地學習,因為職場工作不容易與所學相符,所以適應職場,沒有捷徑,就是從頭學習,也許會犯錯,但年輕擁有犯錯的本錢,從錯誤中學習方法,從嘗試中記取教訓,累積經驗與智慧
等到處理能力駕輕就熟後,還要深入進階學習,擴展業務範圍的深度與廣度,鑽研核心價值與技術,當專業知識與經驗能力兼備時,你就是公司不可或缺的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