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KANO裡的台灣棒球夢

海角七號32
【摘要2014/03/19石計生 蘋果】我去看《KANO》。故事倒敘訴說著當昭和六年(1931)在全日本最高高校野球殿堂甲子園,被台灣嘉義農林隊漢人投手吳明捷徹底擊潰的北海道札幌隊投手錠者博美,於昭和十九年入伍當兵派到南洋打仗,他坐火車至嘉義,將一顆當年的野球放在克難破爛的農林球場投手板上,說了一句「英雄戰場……天下嘉農」,就說明了這是部純粹的棒球電影。
導演把球場最重要的位置投手的角色,給了漢人吳明捷,在甲子園冠軍賽中對上中京隊,第四局開始他中指流血,仍浴血奮戰至最後而輸球,卻贏得滿場五萬名觀眾喝采。呼聲最高的日本北海道投手錠者博美,和台灣嘉義農林隊投手吳明捷,兩個最後一人,踩著同樣的孤獨投手板,在歷史的切片裡相遇。 
當所有混種嘉義市民在水池旁一起聽收音機放送子弟兵在甲子園爭冠時,一起歡呼哀嘆流淚,這種棒球共同體,在戰後一度因為國民政府認為棒球是日本殖民遺毒而絕跡,直到嘉義朴子、台南巨人和屏東美和少棒主宰美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而讓台灣人的記憶重新接連上那昭和六年失落的歷史的切片。
這部片子的核心價值,因此不是大歷史裡選擇性遺忘、也不是媚日與否,而是讓我們看到一種因為熱愛棒球而形成共同體的幸福感。我們一直以為我們現在對王建民、陳偉殷在大聯盟優異表現的那種超越政治藍綠的歡呼,是承襲戰後少棒傳統,《KANO》告訴我們可以看得更早、更遠。 
水的意象在《KANO》裡到處都在,它是這寫實電影意識流的關鍵。一場大雨,讓嘉義農林這支從來沒有贏過的雞尾酒球隊,和嘉義中學在戲院打架,隨後在雨中以棒球對決卻又輸球以淚水洗面;
另一場大雨讓想為KANO爭取經費未果的佐藤教練醉臥田間,將他和哀怨,與辛苦耕種已經結穗纍纍的稻子淹沒於水中的嘉義農民淚水連結在一起,也和暴雨中執行偉大水利工程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結合在一起。 
雨過天青,KANO從泥濘克難場地不斷練習所獲得的是甲子園的亞軍,台灣第一支打在全壘打牆上的紀錄;農民所面對的非暴雨即乾涸的土地轉變成今日台灣米倉嘉南平原;八田與一為台灣水利奉獻生命的精神得被尊敬與重視,成為台灣史的重要一頁。 
KANO》的台灣野球夢從日治昭和六年走出,我則在20143月這個雨夜在天母的電影院走入這歷史故事。在滿座人山人海中走出,在忠誠路上和兩個學生一起愉悅漫步。
技術面看KANO【摘要2014/03/19 自由 蔡國顯】魏德聖監製的《KANO》,由於大部分採用日語發音,引起廣泛的討論。筆者早年在各獨立製片遊走,深刻了解和體會獨立電影製片公司拍片的艱辛和困難。
魏德聖是筆者碩士論文《國片導演的執導經驗及其創作歷程之研究》訪談研究者之一,當時他正為攝製中的影片《賽德克.巴萊》籌措後續資金。訪談前閱讀他所著作的「小導演的失業日記」,赤裸裸的刻劃和解剖那段不如意與困頓;他也從不諱言出身電影最基層,並表示「有膽」是他的本錢。
訪談中,他提到將來會退居幕後培植新人,事實上當時他還只是正式執導過《海角七號》一部影片,且第二部《賽德克.巴萊》仍未完成,但就在第三部的《KANO》,他果然大膽提拔了演員馬志翔來導演這部他自己投資數億元、大場面、使用高難度且花費高昂的同步錄音(SYNC SOUND)技術,及90%外國語發音的《KANO》,氣度、氣魄和胸襟在在令人折服。
KANO》片中用了包括日語、華語,閩南語、原住民語、客語發音,且大場面的鏡頭運動流暢,視覺特技和美術佈景天片閃電效果幾可亂真(一些閃電黃昏彩霞滿天鏡頭,都在攝影棚內噴畫天片加造景拍的,很花錢),錄音師多層次音效更是達國際水準,令人激賞。然而在片尾工作人員名單之中,魏導還是將自己的名字放在馬志翔後面,提攜後進的心胸讓人欽佩不已。
至於引起眾多討論、出現連結八田與一和嘉南大圳的情節,應是編劇上刻意安排營造的地域話題和宣傳戲劇效果。電影拍攝和發行成本非常高昂驚人,獨立製片公司沒有必要為了「媚日」而賭上投資。(作者為導演,電影碩士)

公共電視台.-.台灣棒球百年風雲:01.遙遠的球賽

魏德聖x馬志翔:人生的運動家精神


嘉農與紅葉的光輝年代 - 臺灣的棒球故事

2014.02.28 新聞看透透 天下KANO 重現台灣棒球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