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政治人物不能對貧窮個案無感

〔王健壯 中國時報2011.03.31摘要〕   郭恆佑,八歲,基隆某國小一年級學生,他是家扶中心今年選拔出來的二十三位自強兒童之一。    就像其他自強兒童一樣,郭恆佑的父母在他三歲時離異,母親不知去向,父親又因案入獄服刑,七十歲的奶奶祇能靠拾荒維生,負起教養孫子的責任。

    郭恆佑每天放學回家,坐在家門口一張撿回來的桌椅上寫完功課後,就陪著奶奶在大街小巷間撿拾可用的垃圾,社工老師有次問他:「家裡還需要什麼?」他的回答是:「我希望撿一台洗衣機給奶奶,讓她冬天洗衣服時不會洗到手指都紅通通的」。

    家扶中心現有四萬八千多名家扶兒,這些孩子都有個不幸的童年,家庭破碎,生計困難,他們是弱勢中的弱勢,窮人中的窮人,如果不是因為家扶中心辦理自強兒童選拔,他們的故事大概永遠不會被人知道。

    但滿嘴「消滅貧窮」的政治人物,每天坐在辦公室裡擬方案、訂政策,但對於像郭恆佑這樣的個案,他們卻從來不曾有過面對面的接觸經驗對於「貧窮」這兩個字,其實他們是無感的

    2008年總統大選前幾個月,《中國時報》曾經製作過一個專題「台灣希望2008」,其中有篇報導是講雲林口湖鄉一位國中生葉人誠的故事。

    葉人誠當時十四歲,每天放學時手裡都拎著一個塑膠袋,裡面裝著午餐剩下的飯菜,這是他跟下肢癱瘓母親的晚餐,他們家被列為低收入戶,每個月都靠政府補助過活。

    葉人誠雖然功課不錯,但唯獨英文不好,他想要補習加強,但葉媽媽打電話問補習班,聽說補習費一個月要三千塊後,嚇得趕緊把電話掛掉:三千元是他們全家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但葉媽媽望子成龍,她想到的賺錢之道是代工綁蚵殼,綁一串十個蚵殼可賺工資一元,母子倆每天蹲在屋簷下在蚵殼上穿洞打結,綁完三萬個蚵殼後,才賺到三千元的補習費。

    馬政府剛上台時,我曾經跟一位新上任的政府首長講過這個故事,並且建議他應該抽空去口湖鄉走走,實地瞭解「綁三萬個蚵殼補習一個月」的故事,但這位首長的反應卻出奇冷漠:「這樣的個案太多了,要看也看不完」。結果他當然沒去口湖鄉,對他來說,葉人誠的故事祇不過是報紙上的一個個案而已。

    對個案無感,正是政治人物的通病。他們雖然從相關單位提供的數據資料中,知道台灣的貧富差距日趨惡化,但他們卻寧願在辦公室裡面對冷冰冰的數字找對策,也不願面對面去感受活生生的個案。

    行政院去年成立的「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雖然由副院長召集,各部會首長參加,擔負起政府救貧脫貧的重責大任,但與會人士都沒有實際接觸貧窮個案的經驗,政策對個案無感,其結果當然也讓人民對政策無感。

    三年來,馬政府也許自認做了許多縮短貧富差距的事,例如在院本部成立專案小組,修改《社會救助法》擴大救貧對象,以及課徵奢侈稅讓有錢人多繳稅金等等,但何以多數民眾對政府的這些作為無感?何以這些作為也未彰顯出縮短貧富差距的效果?

    明年總統大選一個可以預見的攻防議題就是「縮短貧富差距」,民進黨的三位參選人在參選聲明中,都以貧窮問題做為政見主軸,許信良講得更清楚:「解決貧富不均,總統責無旁貸」,「扶弱救貧,社福優先,這應該是下一任總統對內施政的大方針」。

    但政治人物絕不能以為聽見人民的聲音就夠了,他們還必須要親身感受人民的感受,他們的參選行程表中,每天安排的都是與金主、大老、樁腳見面,卻不願去看看像郭恆佑與葉人誠那樣的貧窮孩子,這樣的行程怎麼會讓人民有感?     但有哪個想選總統的人敢說出「貧窮在哪裡,我就在哪裡」這樣的話? 

參考資料:許信良狂想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