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辛亥革命成功嗎?

〔王超群/中國時報2011.02.27摘要〕建國百年的煙火絢爛,但是我們在慶祝什麼?紀念什麼?昨日在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的思沙龍,針對「辛亥革命成功嗎?」提出反思,希望從純民間的觀點,跳出兩岸官方主導下的「辛亥」,探索革命對華人的真實意義。
    專治中國近代史的學者張朋園,長期研究清朝政治,特別是立憲派、梁啟超。他指出,中國是不是非革命不可?百年前的知識菁英已注意到此問題,當時有兩種主張,一是革命,用激烈的手段,推翻專制;另一種主張是在現狀下改革,君主立憲,在穩定中求進步,步步為營走向現代化,這兩種流派思想,形成清末的革命和立憲派。
        革命和立憲派分以孫文和梁啟超為領導;革命黨說,中國現況已經敗壞到極點,有如破爛的大雜院,必須拆了,建造一幢新大廈,只修理是不行的。梁啟超則認為,拆了之後,如何建起新大廈呢?一旦失去舊秩序,動亂將沒完沒了。
中國革命的結果,當時是看不到的,多數人都支持革命。不幸革命之後的情況被梁啟超完全料中,中國雖沒有再受到列強威脅,但實際與亡國不遠,最不幸的是此後中國一再革命。包括1949的「大江大海革命」和後來的文化大革命等等,一個又一個。
中國推翻現狀後,最終沒有走向現代化民主和經濟都未在中國實現。在張朋園眼中,「革命等於動亂」。今天台灣的民主,若不是本省人的爭取和抗爭能否實現,很令人懷疑;但這與辛亥革命無關的。
倒是梁啟超的思想,有鄧小平當傳人,鄧自己說:「我告別了革命」,在鄧小平指導下的改革開放,打破中國革命百年有70年在大動亂中的宿命,若不是鄧小平,中國的今天未必是如此的樣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說,辛亥革命成功嗎?要問自由民主政體是否成功?     國人對辛亥革命的認識是從興中會開始,有官方的主流思維。大陸方面此前就有媒體、學界大肆炒作辛亥革命,把辛亥革命當「品牌」,順便把城市(如武漢)旅遊打打廣告。
大陸談辛亥,有官方意識形態的底限和禁區,將孫中山定位為「資產階級」,辛亥是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有成就,但不夠成功。因此中共強調要「新民主主義革命」來承接辛亥革命正統性,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正統之所在。
黃克武說,梁啟超是漸進改革,1850年太平天國動亂的結果,是地方菁英的興起,清末推動政治改革,地方菁英就扮演一定角色,這就是立憲派,相對的,孫中山是從國外回來的,立憲派對地方結合很深,穩定秩序、社會慈善、地方經營很用力。
    革命黨人有起義之功,但之後的響應,南北議和,若沒有立憲派的貢獻,是不可能成功的。回到歷史現場,立憲派對辛亥革命成功,具有很大影響力。但他們在民國初年,可惜就是沒有辦法發揮,這也是日後中國走向不斷革命的原因。
    黃克武說,在清末民初大歷史的轉折處「愈激進愈要革命,愈失敗愈要革命」,反而是梁啟超這類相對穩定的主張,是被放棄的一方。最慘的是掛著革命為名的文化大革命,把所有反對的人都打成「反革命」,其實是以革命之名殺人、行肅反之實
    知名自由派學者、中研院人文社會所副研究員錢永祥表示,「革命」的定義應是整個社會為範圍、影響相當數目的群眾同時帶來新體制和新制度,就此而言,革命很難成功,人很難預先構想一套革命藍圖;很多革命者都自認是改變歷史的人,實際他們都被更大力量推引,是歷史的棋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