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後段班的孩子看見的 跟你們不一樣


【摘要2019.1.6.蘋果 倪重華】201915日星期六,是我的母校天主教光仁小學60周年的校慶,由比利時聖母聖心會所創立的天主教教會學校,在台灣成立了第一個音樂班、啟智班,並引進蒙特梭利的幼教系統,對台灣教育做出許多的創新;現在的光仁小學,更引進加拿大ESL雙語班教學模式,落實真正「因材施教」的理念,以充分多樣化的教材提供學生自主且快樂的學習,不以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
我在光仁小學的6年裡,成績都是倒數5名,我告訴自己「成績不代表一切,成功要靠自己努力」! 
已進入少子化時代的台灣,不能只用典型的、單一化的考試帶動教學,以成績劃分階級,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應對升學機制的能力,在我觀察之下,台灣社會以往都是讓70%的後段班為30%的前段班服務!在這種不等量平均的發展過程中,會導致一個社會及產業邁入衰退與缺乏競爭力。 
台灣的孩子都在長大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發展自我、摸索自己想走的道路,但是為時已晚,如何讓孩子自由發揮、發展出屬於自我的成長途徑,這才是目前所要解決的重點。邁入全球化的今天,我希望未來的孩子們能在教育模式中學習,能夠在系統化的學習經驗中累積自身的能量。
同樣身為家長的我,帶著孩子踢足球將近10年,更能體會台灣在教育上急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學系統,並透過專業人士有邏輯、有效率的執行,才能建立起具有本土特色與國際對話的台灣文化,而實驗教育就是唯一解套的方法,跳脫國家課綱,由民間組織辦學,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學習方案,讓孩子在裡面發揮個人潛力與人格特質、增加豐富的視野,以跨界、多元的學習模式,才是接近孩子本質的做法。
下個世代的人類,需要的是更多的創意與協調整合的能力,以人為出發點,自我的發掘與經驗的累積,來面對未來複雜多變的世界。
我認為,所有的孩子從出生以來都是具有可塑性的,家長該做的就是和孩子站在一起,以引導、陪伴、鼓勵孩子勇敢去做並接受失敗,這也是讓這個世代的家長能有一個審視自己的機會,以我為例,在後段班的我,如何帶領我的孩子走向不一樣的未來、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每個孩子都應該努力尋找自我、發掘自我特質與興趣,以不斷摸索、過程緩慢的方式找出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可落入從前菁英主義的套路只培養出有考試能力、但缺乏學習能力的人才。
面對即將到來的AI時代,更要以主題性的教育模式培養出孩子對於學習能力、樂趣並得和產業銜接,讓孩子成長為一個不會被AI取代、具有感知、解決問題能力且與產業結合的優秀人才。或許,這樣就能讓那些後段班的孩子能夠與前段班的齊頭並進,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不可取代的特質。
PS
1.        家長如果一直在意,後段班與前段班。那永遠都會有階級。
2.        家長要體悟,世界上大多數的小孩子都不是天才,都沒有才華,都很平庸,有這樣的認知後,才能不以學校的分數與成績來衡量小孩子的潛力,小孩子才有未來。
3.        小孩子經常接觸的父母,在好學不倦上,必須是小孩子的典範。父母必須以身作則,終生多元學習。如此,小孩子才有前途。
4.        盡量讓小孩子接觸多元的學習與訓練,從中培養興趣,培養技能,以培養自信。如果半途而廢,也無所謂。
5.        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每天讀報,以此要求小孩學習。無法以身作則的父母,小孩子讀什麼學校都差不多。
6.        耶穌,站在弱勢者的立場,委婉地對抗權貴階級;天主教的神父與修女,應該以此為典範,成為小孩子的榜樣,一生都站在弱勢者的立場,委婉地對抗權貴階級。若非如此,違背耶穌精神,天主教學校也因此欺世盜名,什麼梭都沒有用,怎麼實驗都沒有用,品德教育零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