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sdner Kreuzchor, Paul Schellong: Lasst uns lauschen
(Christmas Song)
【摘要2015.12.15.中時】「人是故事的動物,古蹟就是會講故事的建築,現在我要講5個建築的故事」,今年是國立台灣博物館本館建築落成100周年,邀請建築學者李乾朗針對台博館系統5館舍建築以手繪呈現。他從鳥瞰、蟲視、魚眼等不同視角,把硬梆梆的建築變成如可拆解的魔法城堡,揭開古蹟的神祕面紗。
「解構-李乾朗手繪台博建築特展」即日起在台博館南門園區小白宮展出,30幅手繪建築畫傳達5座古蹟建築美感。「每個房子都用解剖方法,讓人看到屋頂、地板或牆壁內部,有種解密、偷窺的趣味,知道怎麼蓋出來的inside
story反而更吸引人。」
李乾朗的「建築畫」描繪了原為「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台博館本館、原為「勸業銀行舊廈」的土銀展示館、原為「專賣局南門工場」的南門園區小白宮與紅樓展示館,以及尚在工程修復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
其中,除了土銀展示館是市定古蹟,其餘都是國定古蹟,建造年代為1902年至1933年間,文化部長洪孟啟指出,「這30多年正好是台灣從清末農業、手工業時代邁向工商業的過程,這些建築是台灣『現代性』的見證,涵蓋台灣建築發展歷史。」
李乾朗花了近1年時間完成展出的30幅畫作,每1幅都是從10多張樣本當中挑選出最滿意者,再予以精密化,「我一定是挑最難畫的那一個面,以及能呈現最多建築名詞的那一面去畫,這樣呈現出來的知識量最豐富。」
李乾朗親身走探這幾處古蹟,挖掘每一個細節,台博館本館和鐵道部是他認為最具藝術水準的建築。
他說台博館本館天頂開洞讓陽光灑落,通過彩繪玻璃甚是莊嚴,李乾朗用白顏料刷色宛如聖光,「很戲劇性,像舞台,日本建築師野村一郎像眼科醫生設計眼球,具備各種構造細節。」
除此,他以上下橫切方式描繪鐵道部,「鐵道部是台灣規模最大的英國半木式建築風格,一樓是磚石,二樓是木造,橫切圖可看到過五關斬六將內部結構,屋頂梁使用阿里山檜木,快100年了一隻白蟻都沒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