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乖」的教育意識形態

【摘要2017.7.19.蘋果 朱宥勳】 到校園裡演講,很容易遇到兩種老師。第一種是未開講先道歉:「我們的學生可能不是很乖,程度沒有很好……」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這是擔心待會兒學生的反應不好,先對講師打預防針的意思。
第二種則是未開講先自誇,開頭就是:「我們的學生很乖……」從他們臉上溢出來的笑也可以看出,這不是預防針了,而是真心覺得得意,頗有「你等等看了就知道」的意思。對我來說,這兩種老師,雖然心意可能都是良善的,但同樣都有些歪斜的觀念。
他們同樣認為,「乖」是對學生素質的高級讚美,同時也是身為老師的重要績效指標。因此,他們優先考慮的不是學生有沒有學習動機、有沒有學到東西;不是我們提供的教材教法是否符合需求,能否幫助學生建構能力,而是能否讓整班學生服從幾項簡陋的行為準則:安靜、坐姿端正、保持清醒、眼神直視前方。但這些行為本身有任何知識上的價值嗎?真能促進學習嗎?
然而,會產生這種以「乖」為優點的教育觀念,並不能單純歸責於老師的理念。戰後的台灣中小學教育,幾乎在所有軟硬體設備上,教育體系都處於一種因陋就簡的狀態。因此,我們會有極低的師生比,教材教法的研發升級也十分緩慢。就算教材教法升級了,校園內的硬體設施也可能會讓許多設計窒礙難行比如說,恐怕沒有幾個學生真的徹底做過自然課本裡面設計的每一個實驗吧? 
想像一下,你走進教室,必須面對3050名學生時,你很快就會被煩瑣的「班級經營」給壓垮你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在應有的位子上,然後開始處理作業、考試和其他行政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你會鼓勵學生發揚自我、營造多元意見交流的班級氣氛嗎?
當然不會,最好每個人都乖得像是從同一個模具裡面壓出來的一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久而久之,「乖」就會成為一個無上的道德命令,甚至是一種意識形態,盤踞在老師們的心頭。因為他們最直接的日常難題不是「提升學生能力」,而是讓50個活人願意擠在一個小小的房間裡。 
這確實不是容易的事,即便是有經驗的教師,也必須付出足夠的心力才能做到。但,當我們把學生教乖了,基本上也等同於把學生教笨了。只有極少數真的才華洋溢的學生,才能一方面裝乖跟大人虛與委蛇,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異心思。大部分中才之資的學生,是需要一個足夠自由的環境來激盪想法,才能展現出真正的潛能。
在我演講的過程當中很容易感受到。那些越是乖巧安靜的孩子,在面對陌生事物的反應速度,遠遠遜於隨便一戳笑點就全場沸騰,難以抑止的瘋狂班級。「乖」作為一種教育意識形態,禁錮的是大部分人的可能性,是讓本來可以超過平庸的孩子誤以為自己本來就這麼平庸。 
如果說,上個世代的教師追求「乖」,這樣的意識形態,應該可以在我們這個世代中止了吧。台灣不大,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是珍貴的資源,都是一種台灣未來的可能性。我們最禁不起的,就是用「安分守己」來浪費自己的未來

文創教父吳清友 心臟病發 誠品董座68歲猝逝【摘要2017.7.19.蘋果】為台灣創造獨特書店文化的誠品創辦人暨董事長吳清友昨晚因心臟病舊疾過世,享壽68歲。吳清友在1989年創辦誠品書店,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創24小時營業模式,誠品書店精緻裝潢和獨特氛圍吸引許多愛書民眾光顧。文化界昨紛紛對吳過世感到惋惜,民眾和網友也悼念,感嘆「文創教父」辭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