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惜食運動 用肚皮救地球

【摘要2016.5.22.中時】台灣食物浪費驚人,環保署統計,2015年全台家戶廚餘量高達190萬噸,相當於42億個便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推估,台灣超市和量販店每年丟棄近40億元剩食,一股新的惜食運動正在台灣悄悄展開。
世界各國的反剩食運動如火如荼展開,台灣才剛起步,正在台灣推動食物共享計畫的德國學生Stefan Simon不諱言,尋找合作店家時處處碰壁,很多店家礙於食安問題,不想成為剩食提供者。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理事長劉宜中指出,《民法》第411條明定「對於贈與之物或權利如有瑕疵,贈與人不負擔保責任。但贈與人故意不告知其瑕疵或保證其無瑕疵者,對於受贈人因瑕疵所生之損害,負賠償之義務。」所以對於善意的捐贈者及店家,法律已有免責保障。
劉宜中認為,大多數捐贈者與店家除了考量食安及生鮮食品運送過程保存的問題外,最大主因恐怕還是因直接或間接導致商譽受到影響。他希望政府當局能喚起社會大眾共同的認知,每位受贈者都應該有自我辨識是否可以使用或食用受贈物資的義務,達到相互共享共食的善意信賴,進而促成食物不浪費。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任吳心萍造訪荷蘭剩食餐廳Instock,也曾問店經理有關免責法令問題,對方回答,荷蘭法律規定若有人食用不潔食物腹瀉,餐廳最嚴重會受到關門處分,因此Instock餐廳裡85%進貨是取自超市剩食,15%是採購鮮奶等新鮮製品,此外,餐廳也加強員工判斷食物是否腐敗的訓練,減少風險發生。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建議,食物從源頭減量、多管齊下才是最有效的對策,呼籲政府協調、遊說通路商進行剩食捐贈外,也應研擬其他有關減少食物浪費的規畫,如制定最高食物棄置量、事業廚餘處理流向管理、消費者教育等。
目前已有民進黨立委姚文智提案《食物回收法》草案,要求食品業者應該對食品廢棄物內容及數量實施自主減量管理,訂定衛生安全監測計畫,且每年應向主管機關報告減量狀況及流向;食品業者若大量產生食品廢棄物,須接受食品衛生講習,逾期不改,主管機關可對外公布內容。
在台大學習中文、28歲的德國學生Stefan Simon與台北知名「歐嬤德式美食」旗下兩家店歐嬤德式烘焙公館總店、哥德德式創意料理合作,打烊前半小時,開放「惜食者」致電,確認當日有無尚未販售完麵包,再前往領取,惜食者可自己吃也可分享給親朋好友或有需要的人
Stefan Simon指出,食物共享(foodsharing)運動在德國蓬勃發展,來到台灣後也想推動。這項計畫剛推動3個星期,採會員制,目前有近10個人響應當惜食者,多半是台大、師大學生,也有上班族;每個食物分享計畫成員有會員卡,方便店家識別身分。
如果惜食者只為了省錢想拿免費麵包也可以嗎?Stefan Simon笑說:「為何不行?因為整個計畫就是要避免食物浪費,又不是標榜做慈善。」但他強調,食物分享不能有金錢交易,若爽約多次未領取食物也會被剔除資格。
惜食者成員、台大森林系曾同學表示,自己輪班過45次拿食物,但不是每次都有多餘麵包。她認為,沒有剩食是最棒情況,最高紀錄拿過10來個麵包,還分送給同學、朋友、親人。
Stefan Simon指出,為了避免商家有任何風險,惜食者必須簽免責聲明合約,同意為自己拿取食物負全責,讓商家不必擔心有食安問題責任,希望有更多商家以及惜食者加入計畫。
歐嬤德式美食指出,目前提供過的剩食有蔓越莓葡萄脆皮吐司、可頌、布丁奶酥等。但難道不擔心食安、轉售問題影響商譽嗎?對此店家強調,對麵包品質有信心,也信任惜食者。
無獨有偶,4月甫開幕、位在台中的七喜廚房也推出「共食剩食」,主打印度咖哩料理,中午賣不完的餐點,晚間5點半起到8點開放給想吃的人前往享用,自由付費方式,可付錢或是以勞務、食材換餐。
創辦人楊七喜一直關心食物浪費議題,她將空間定位為社會企業實驗所,號召大家用肚皮拯救地球;但她強調,光有理念是不夠的,食物美味好吃很重要,才能吸引民眾一再光顧,目前每晚有1015人會到店內享用剩食。
七喜說,很多農產品因賣像不佳,就像彎曲很厲害的小黃瓜1條只賣1元還會滯銷,因此採購時會以醜蔬果為主,而且很多客人除了響應共食剩食,也有人會捐食,包括一整包米、一整盒的水蜜桃等,也有人在吃剩食時,也帶來檸檬蛋糕等甜點一起共享,更有人把家中多餘的食材帶來給七喜廚房。
更可貴的是,愈來愈多店家響應剩食共享計畫當起食物供應者,包括香荷豆腐店老闆提供豆腐、豆漿,Rice Caff’e米咖啡提供輕乳酪、米布丁,讓餐桌上的剩食更豐富多元。
七喜說,推動以來看到的改變還包括,陌生人間因為透過共享剩食,有了交流與對話,「暖胃也暖心」,而且她從不擔心東西不夠吃,只怕沒人來吃,因此很希望能廣徵食客。
問起最現實的問題,何不晚上營業後再開放分享剩食,比較有營收,對此七喜表示,營收不是最主要考量,由於店裡目前只有她一人負責,能煮食的分量很有限,歡迎民眾向她訂購咖哩調理包。常客林立偉說,他一個星期會來七喜廚房三次,來的時候也會帶桌遊,大家吃完飯還可以一起玩,感覺很棒。
透過食物的分享,都市角落裡的陌生人有了更多的連結,不僅減少食物浪費,也拯救地球。
食物共享(foodsharing【摘要2016.5.22.中時】食物共享是一種對抗食物浪費的運動,有別於食物銀行,不全然標榜公益慈善,而是人人都可為減少食物浪費貢獻一份心力,賣場、超商、餐廳或個人只要有「剩食」,都可以跟其他有需要的人分享,每人都可分享剩食,當起惜食者。
德國foodsharing.de2012年推動以來,建立惜食地圖,範圍涵蓋瑞士、奧地利等國,至今有2500家超商、餐廳加入剩食提供行列15000人登記成為惜食者,共省下4000公噸食物。在台大學習中文的德國學生Stefan Simon正在推動食物共享運動,有興趣者可上facebook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研究報告,全球每年浪費的糧食高達13億噸,可養活20億人,反剩食運動近年來在世界各國遍地開花。
德國學生Stefan Simon指出,以他在德國參與的foodsharing.de非營利組織為例,利用網路將剩餘食物提供者和需求者串聯在一起,電腦高手製作「惜食地圖」,超市、餐廳、麵包店或個人只要有剩餘食物,可將數量上傳,惜食者只要加入成為會員,就可在網站上確認有哪些多餘食物,再跟對方約好時間地點拿取即可。
由於食物容易腐壞,而且不會有人為了剩食舟車勞頓,「惜食地圖」的設計,讓惜食人能知道家裡附近有哪些商家提供剩食。
為了確保食物安全,Stefan Simon指出,有些容易腐敗食物,如牛奶、肉類、雞蛋嚴禁提供作剩食,惜食者拿到食物後,可自己食用,也可分享親朋好友,還可拿到公共空間,讓其他需要的人取用,地點包括大學或販售報紙、餅乾的小店「kios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