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nstein -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Brahms)
【摘要2014/11/18
聯合報╱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教改論壇執行秘書】台灣每年進入小學就讀的學童中,至少會有三萬人(占十分之一以上),受限於家庭經濟、城鄉差距等因素,造成在小一開始即遇到學習困難。
到了國小五、六年級,學習內容的挑戰程度增加,加上青少年生心理變化與學習態度等差異,孩子的學習性向逐漸明顯出現,無論是喜好動手操作或傾向抽象思考者,在此一階段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學習差異曲線,有些孩子的學習開始嚴重落後。
到了國中階段,學習的成效差距更為明顯。根據台師大心測中心2010年發表連續三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國內國中生壓力最大的一群是PR值40—60的學生。這群孩子的補習與念書時間不亞於PR95以上的孩子,成績卻僅能維持中段,挫折感最大。
而實施十二年國教之後,受衝擊最大的則是PR35—85的「中間學生」,這群占國中絕大多數的孩子,在不斷經歷以考試區別高下的競爭中,逐漸失去學習動機、求知興趣與努力方向,連自我信心也低落。
到了高中階段,雖然透過高中能力分校,採取較為單一的課程分布。但學校教育仍充滿迎合升學考試方向,學習中充滿選擇題型練習,缺少足夠的性向與生涯探索機會;職業陶冶與動手操作能力也因升學考量而大幅限縮。
最後上了大學,但許多學校都出現眾多對學習缺乏動機,對現實生活缺少成就感,自信心不足、組織與統整能力薄弱,遇到危機也不知如何處理的大學生。而這些年輕人很快在四年後,就進入職場,成為台灣的社會中堅分子。問題是如此漫長的受教年限與歷程,真的能為這些年輕人的人生加值嗎?
皮凱提教授來台演說提到,改善社會不平等的重要關鍵是教育。但教育不能只靠公部門的經費挹注或硬體設施,上述獲獎的「偏鄉」學校,以「公校收費」的「代用國中」系統,在以勞工階層為主的弱勢地區,善用每一分有限資源,激發教師熱情,進行課程改革,對不同需求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受肯定與擁有一片天空。
透過更細緻的教育設計,充分照顧每一個學生,台灣「教育」或許可以再度縮減社會不公與貧富差距!
教改亂象 李遠哲沒責任嗎?【摘要2014/11/18周祝瑛 中時】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談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造。他極力撇清自己與當年主持行政院「教改會」的責任,甚至引述2003年《聯合報》刊載郭為藩前部長的話,對台灣教育或教改問題輕描淡寫,彷彿「教改」結果的好與壞都與他無關!
李遠哲一再重複抱怨:因為他反對政商關係,所以政黨輪替後對手要「消滅他」,才用教改問題攻擊他,批評外界「是非不分」等。面對這麼多年來對教改亂象的批評,是否曾經仔細思考過,教改究竟出了哪些問題?他當年設計的教改藍圖錯在哪裡?他有無仔細看看別人對於教改亂象所提出的相關研究與建言?
這些年許多團體、教師及民眾對教改亂象的批判,其實是有憑有據。有的是個人親身體驗,或是透過調查訪談的研究結果而來,並非無的放矢。能力導向、多元入學方案、擴充高中及大學容量,以及攸關國內許多高等教育及科學教育的發展政策等,難道李前院長皆未曾置喙過?
做為一個學術界追求真理的知識分子,如果一遇到批評就將對方歸類為政黨的報復行動,將其泛政治化,而不能反躬自省,那麼台灣社會還有什麼清流可言?
教育是百年大計,所影響的何只是一、兩代人的前途。李前院長自從民國82年底返國以來,從科學領風回到社會,光環幾乎照遍各個領域。當年他以體制外組織召集人身分領導台灣教改,有權無責,造成教改的後果沒有人負責,而由全民概括承受。光是這一點,李遠哲至少該向台灣社會致歉,至少應負部分的「責任倫理」。 (作者為政大教育系教授)
李鈞震:
1.
李遠哲最糟糕的部分是,他從來都沒有要求學校的教授、校長與老師,要以身作則。以身作則,是教育辦好的第一基本原則。
2.
學校的老師或家長,如果都無法以身作則,如何教好小孩?必然只會教出表裡不一、說大話、言而無信的偽君子。再好的教育制度,也無法教出出色的學生。
3.
台灣教改如果有失敗,最大的失敗是,各地的師範院校與政治大學教育系的教授們,絕大多數都缺乏國際學術地位,並且無法以身作則依據教育學原則身體力行,成為社會中終生多元學習的表率。
4.
台灣各師範院校的教授,近十年來,沒有團結起來每年強烈要求教育部消除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因此驗證出,師範院校的絕大多數教授是集體缺乏社會正義感,品德不佳,不配為人師表。
5.
如果台灣的大學教授都是國際知名的重量級學者,李遠哲的影響力就會變得很小,但是台灣的大學教授都不知自我檢討,缺乏反省能力,導致台灣的大學都缺乏國際學術地位與聲望,這是客觀真實,反映出教授的虛偽,沒有真材實料,所以缺乏國際競爭力。
6.
家長如果無法以身作則,一切的教育改革措施,都會事倍功半;學校的校長與老師,如果無法以身作則,一切的教育改革措施,都會事倍功半。如果家長與老師都無法以身作則,學生的前途就要自己負責,教育制度改不改都無關緊要了。
7.
如果李遠哲當初回國時,馬上要求國立大學教授一半都退休或到高中教書,改聘國際知名大學者,許多大學的國際學術地位與聲望就會是亞洲頂尖,國力自然強盛,教育制度怎麼改都對,台灣的大學生也大多會是亞洲一流,也可以吸引亞洲各國學生來台就讀。顯然李遠哲確實不了解台灣的教育問題。
8.
數十年來,政治大學的國際學術地位與聲望,一直都屬於四流,主因就是前校長吳思華知識水準太低,並且絕大多數教授的知識程度也很低級,被國際評鑑機構看衰,跟教改完全無關。
9.
在政治大學沒有國際學術地位的前提下,不管十二年國教如何成功,學生只要進入政治大學,畢業後都不會有前途,也不會有國際競爭力;政治大學的國際學術地位,只要超越劍橋大學,不管十二年國教成不成功,政大畢業的學生就必然有國際競爭力,但是歷屆的政治大學校長完全想不通,實在愚蠢至極。
10. 十二年國教有重大瑕疵,就是不重視母語教育,如果越南新娘的小孩就讀的學校可以用越南一流的教師來教學,不會有語言隔閡的問題,學習效果就會非常好。同樣地,在阿美族部落、布農族部落等偏鄉地區的學校,如果都用母語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非常好。
11. 從小在充滿泰雅語社區長大的小孩,沒有聽說過國語,小一時在學校如何聽得懂老師在鬼扯什麼?當然從小學開始一路落後,到了國中就只好放棄,這是幼兒教育的基本常識,但是歷屆的教育部長對這嚴重的問題都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不是因為沒有愛心,是因為沒有教育學的專業知識。
12. 知識就是力量,無知就會匹夫之勇或擺爛。教改不成功,主因就是教育部官員知識水準不夠,師範院校的教授知識水準不夠,政大教育系的教授知識程度太低所聯合造成的結果。
13. 台灣歷屆的教育部長、次長、局處首長,為什麼都不是國際知名的教育學大學者?驗證出這個領域充滿外行領導內行的荒謬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