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06/21陳敏郎 中時】鄭漢文校長已在桃源國小服務5年,全校有86位學生,幾乎全是布農族,他之前曾在蘭嶼待過,對原住民文化有非常精細的認識與見解。談到原住民小朋友的學習落差,他說,原住民小朋友在現有教育體制下,不但無法承接老祖先的傳統文化,對西方教育的領悟也較差,形成兩頭落空,這就是制度上造成的弱勢。
他舉例說,曾經有位數學老師很灰心的向他泣訴,說是真的教不下去,因為班上小孩怎麼教就是不會,老師教「5比2多多少?」小朋友就是不懂第一個「多」是什麼意思?因為在原住民的認知內,沒有「多」這個字,小朋友必需先了解什麼是「多」?
好不容易,讓小朋友了解什麼是「多」,結果他們又將2個「多」連在一塊,「多多」在孩子的認知中,不就是「養樂多」嗎?怎麼會是數學題目?於是老師換個方向教,「2比5少多少?」2個「少」中間夾1個「多」,孩子完全無法理解,數學還沒教,光是解釋「多」與「少」,老師就快崩潰。
鄭漢文說,並不是原住民孩子特別笨,而是他們的本能不在此,教育體制並沒有考量他們的本能,要求原住民孩子與都市小孩學習同樣教材,未能因地制宜,原住民孩子當然成弱勢的一群。
和原住民接觸愈久,愈能體會原住民文化豐富的深層內涵。林務局在全台山區大量造林,但效果有限,鄭漢文說,原住民老祖先雖然砍伐樹木,但懂得讓樹林生生不息,交代子孫砍樹後「不要讓天神看見樹的眼淚」,因此要用一塊石頭壓在樹的年輪上。
其實,用石頭壓樹就是要讓樹生生不息。樹木砍伐後,如果任其日曬,年輪將乾涸死亡,原住民老祖先以「不要讓天神看見樹的眼淚」為由,在年輪上壓石頭,可以保持年輪溼潤,1、2年後即會長出全新側芽,樹林當然生生不息。鄭漢文說,原住民老祖先的種種傳說,和現今諸多科學理論相符,但他們將大自然循環生活化、唯美化與生命化,不是冷冰冰,生硬的說教。
原住民擅長砍伐樹木,以木柴生火煮食取暖,有了瓦斯後,雖然方便,但木柴生火的溫暖不見了。鄭漢文說,木柴之火,不僅可以煮食,更可以凝聚人心,天冷時,全家人會圍在燃燒中的木柴邊取暖,但沒有人會開瓦斯爐取暖,同樣是火,一個有生命,一個卻冰冷。
原住民的弱勢,是漢人強制下的結果,尊重各族群,平等看待原住民文化之美,維持與大自然和諧共生,身為漢人的我們,要更謙卑。
李鈞震:
1.
教育的最基本原則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脫離這二個原則的教育政策,還無疑問都是錯誤的。
2.
教材,只有「一綱一本」,這就是違背因材施教原則,是標準的錯誤教育政策,這個政策是由吳清基、郝龍斌這二個不懂教育學的人所推動,當初也有許多台北市的家長支持這個政策,這一群家長是標準的教育學白癡。
3.
每一個人的天賦不同,才華不同,優缺點不同,學習成長速度不同,老師必須清楚每一個學生的狀態,給予恰當、適時的教育,並做好「多元學習成長計畫」,老師如果不能做到以上的原則,就是不適任,違背「有教無類」的原則。
4.
原住民布農族的小孩,每一個人的天賦、專長、優缺點都不同,如果我們用一個標準、一套教材來教育,就會抑制他們應有的天賦,損害他們的受教權,這就是違憲,推動這種違憲教育政策的官員權貴階級,一定是社會敗類,毫無疑慮。
5.
在小學的階段,學校的老師與校長一定要清楚每一個小學生的優缺點,並擬定「多元學習成長計畫」,提供給中學老師當作教學重要參考,按照他們的才能與才華,給予專業的訓練,加強彌補他們的弱點,這才是一個健康正常的教學環境。
6. 然而目前台灣絕大多數的中學老師,根本不清楚每一個學生到底有多少優點與多少缺點,盲目地教學,只用基測或會考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能力,沒有因材施教,損害他們的受教權,這就是違憲。
7. 「教育資源,城鄉差距極大」,這也是違憲,教育部的權貴階級的知識程度,低到不允許他們知道自己違憲。連馬英九也不知道這就是違憲。
8. 台灣許多老師、校長的行為違憲,都還不知道自己違憲,這些教育人員的腦袋多麼不正常、不健康?
9. 為什麼教育部的權貴階級,各級學校的校長,都無法確實地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為這些人都沒有養成「終身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因此孤陋寡聞,眼光短淺,缺乏耐心,毫無修養,而不自知;所以無法「以身作則」,這是教育學的第三基本原則。
10. 家長或老師,如果無法對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以身作則」,那一切對教育政策的評論都會失焦、不正常。父母如果無法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以身作則」,那小孩子很可能身心不健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