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ello Song - (Bach is back with 7 more cellos) -
ThePianoGuys
【摘要2014/02/27
自由】65歲的遊覽車司機蕭先生,前年下班準備回家時,突然暈眩、腳軟,緊急就醫才知不是疲勞駕駛,而是「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導致。醫師提醒,慢性血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大多數患者都是透過健檢抽血才發現罹癌。由於國人飲食西化,台灣罹病人數5年來增加4成。
藝人高凌風日前才因血癌病逝,使得名列癌症十大死因男性第9名、女性第10名的血癌,再次受到關注。白血病的分類複雜,可分為:1.急性骨髓樣白血病、2.慢性骨髓樣白血病、3.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4.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等4種。其中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最常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半數以上的男性病患超過69歲、女性病患超過65歲。
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醫療科主任邱宗傑表示,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初期幾乎無症狀,導致民眾難以察覺,到了中晚期才有持續發燒、盜汗、倦怠等症狀出現,並且可能伴隨淋巴腫大或腹脹等現象,才比較容易發現。
蕭先生也表示,一直以來都自認身體很好,因此意外昏倒,檢查出罹患血癌時嚇了一跳。經醫師建議採用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病情已控制、復原良好。
健保署已在今年2月通過抗CD20單株抗體標靶藥用於治療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健保給付,以身高170公分、體重70公斤男性為例,至少可省近42萬元的藥費。
邱宗傑指出,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一次免費成人預防健檢,65歲以上民眾每年免費健檢一次,然而利用率偏低,呼籲中老年人多多利用,抽血就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血癌。
頸部按摩要小心 避免血管阻塞中風【摘要2014/02/27
自由】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來源,大部分的頸動脈狹窄是膽固醇斑塊沉積,如有斑塊剝落則可能會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醫師提醒民眾,應盡量避免按摩頸部,以免造成膽固醇斑塊剝落,造成血管阻塞,引發中風。
一名近50歲的男子因出現中風症狀,被緊急送醫治療,經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的頸部出現頸動脈剝離,在置放支架及藥物治療後,雖然救回一命,但仍出現有部分肢體無力的後遺症。
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政翰表示,該名病患在發病之前疑似有大幅度的轉動頸部動作,有可能因此造成膽固醇斑塊或頸動脈剝離。雖然這樣的臨床案例很少,但也不能輕忽。
根據統計,高達8成的中風為缺血性腦梗塞,其中約有30%是因為頸動脈狹窄,長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血管疾病及有家族相關病史者,都是頸動脈狹窄的高危險群。
李政翰表示,頸動脈狹窄的程度越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性也越大。暫時性腦缺血其實就是嚴重腦中風前兆的警訊性輕度中風,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突發性嘴歪眼斜、言語障礙、單側臉部或軀體麻木無力等。
預防頸動脈狹窄、腦中風的情況發生,需從健康生活形態落實,對於會加重動脈粥狀硬化進行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也應積極控制,建議高危險群民眾應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篩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