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從地主變奴工的七腳川:台灣不願面對的歷史

台灣史
【摘要2017.1.7.蘋果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馬躍.比吼】最近有很多關於歷史的爭議,從灣生、納粹、蔣介石、鄭成功到皇軍。思考這些議題,如果可以先問:「灣生居住的吉野移民村的美麗土地是哪裡來的?是沒有人居住嗎?」如果答案是,灣生思念的土地原本是有人居住的。
灣生的父母長輩們離鄉背井前來開墾的吉野移民村,原本是阿美族七腳川部落的土地。再想想:「七腳川部落族人為什麼離開這麼好的土地?又去了哪裡呢?」七腳川部落原名Cikasuan,是很多木柴的意思,位在現在花蓮吉安鄉西側平原地帶。
七腳川部落是20世紀初奇萊平原上最強盛的部落,也是少數有能力抵禦太魯閣族的阿美族部落,部分青年擔任隘勇協助日本圍堵太魯閣族。由於日本政府給隘勇的薪水過低、勞役過重、工作地點遠離部落、甚至常拖欠薪水,十多位擔任隘勇的七腳川青年受不了而在1908年底逃走。
當時日本規劃中的徵收東部土地、興建橫貫公路、興建東部鐵路、設立官營移民村等計劃,都卡在勢力強盛且自主性高的七腳川部落所擁有的土地,因此難以展開。隘勇逃走剛好成為指控七腳川部落意圖暴動的藉口。面對這起勞資糾紛,日本軍警迅速以大砲等先進武器猛攻七腳川部落,要求鄰近部落燒毀七腳川部落房屋與耕地,迫使族人不能回到家園。
19093月,倖存的1千多位七腳川部落族人被強行遷移,其中1/3被遷移到100多公里外的台東鹿野,原本屬於七腳川部落的平坦肥沃土地就這樣被清空。
1910年,官營移民計劃啟動,許多日本農民舉家遷移到台灣東部這片為他們清空的土地,每戶免費獲得三甲農地,還有建屋費與農具費等補貼,也有水圳、寺廟、醫療所等設施,這就是「吉野移民村」,當時的寺廟就是現在的「慶修院」,這群移民的後代就是「灣生」。 
當時七腳川部落的族人呢?許多青年犧牲了,倖存族人被迫到遠方掙扎求生,許多族人被遷移到興建中的鐵路、公路沿線,為這些工程提供廉價且被迫順服的勞動力。
二戰結束後,日本移民離開了,這片原本屬於七腳川部落的土地被放領,大多成為非原住民的私有地。更多七腳川部落後裔仍然在遠方流浪,無法回到祖先當初被迫遷離的家園。 
當許多人為灣生故事而感動時,很少人知道灣生的鄉愁是建立在七腳川部落阿美族人從地主變奴工的遭遇上。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灣極少認真面對歷史、了解過去到底發生什麼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這些事是公平正義的嗎?這些事該如何平反?如何避免這樣的遺憾繼續發生?
因為學校教育與媒體極少這樣討論歷史,媒體只提供能增加收視率的濫情故事與KUSO情節,人們所知的歷史只剩下統治階級篩選過的、可以合理化政治現況的簡單故事。結果高中生只會KUSO,成年人只會被灑狗血劇情牽著鼻子走,或被藍綠意識形態操弄。 
如何讓大家接觸到統治階級篩選之外的、質疑政治現況的歷史,建立思考歷史的能力?
一種方法是重寫歷史教科書,加入不同族群的歷史與觀點,讓人們從小學習思考、學習同理心、也學習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另一種方法是發展非商業媒體,給媒體工作者足夠資源製作關注重要議題且有多元觀點的深度內容,讓人們有機會獲得豐富多元的深度資訊可供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