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滾石不生苔

教育啟迪
吳昊恩 - 成為你們的依靠《洄游》
【摘要2016.6.26. 聯合報 朱宗慶】互動,時常為我帶來許多刺激與啟發,腦袋裡彷彿有了一座活水泉源,靈感和想法不斷湧現。同時,因為需要時時獲取新知,也讓我更為留意最新訊息,貼近社會脈動,體察趨勢變遷。
我非常樂於和學生分享我的學習與工作經驗。為了讓課程對修課學生都能有所助益,包括考量不同學生的所學經歷、工作背景、個人特質和修課期待、掌握課堂氛圍,以及結合實務與理論、將案例加入教材融合討論等,皆必須花心思準備。
對老師來說,不同的所知所感,常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火花,而從學生當下的反應,到持續的提問、探索,再到能力的增長與視野的開拓,從而能夠延伸應用至各自的專業,發揮不同的加值作用,都是很好的回饋過程。這種教學相長的吸引力,使我樂在其中。
包括表演藝術在內的各行各業,在專業領域裡持續追求高品質與突破性的表現,自發的內在動力以及投入所獲得的自我滿足、意義與成就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世界與時代的變化愈來愈來快,只有拋開「安逸」的想法,讓自己成為一顆「持續滾動的石頭」,保持活力、腦袋不要變呆,才能勇往直前,給出更大的自我挑戰。
蘇打綠 sodagreen -【痛快的哀艷】痛快版 Official Music Video
團結吧!仇恨真能讓我們成長?【摘要2016.6.26. 聯合報 徐重仁】打開電視看新聞,殺人放火、監視器車禍、桃色緋聞居多,傳遞大量負面情緒,充斥仇恨氣氛,很快感染了人心,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狀態。企業家族間紛擾、失和的瘡疤,成為茶餘飯後的閒談腳本。這類訊息教會我們什麼?仇恨真的能讓我們成長?
凶嫌犯案細節給予我們警惕借鏡,抑或是不良示範?客人在餐廳咆哮店員畫面,給予餐廳進步空間?媒體是社會良心,也是社會教育者。新聞取材是否要以負面居多,才能語不驚人死不休?
月前,丹麥公共電視新聞總監烏瑞克.哈格洛普來台演講提到,傳統媒體為拉高點閱率,報導許多具衝突性與批判性新聞,叫罵中多數傳遞給大眾負面觀感,社會因而滋生相互猜忌氛圍。建設性報導才具新的思考,不強調即時快速,而以揭發問題,呈現解決之道,並提供觀眾參與對話空間,這類報導有明確目的,引領公眾討論大眾議題,激盪解決問題的想法與作為。
他的觀點放在企業裡面,就是遇到事件要有一套Solution(解決方法),不是把問題點出來就不理,經營團隊應就事件本身提出正反不同看法,並從討論中歸納可解決的辦法,如此企業經營才能解決困難、滾動向前。
媒體亦然,負面新聞事件報導再多,未提供解決方法,同時缺少正面新聞調和,容易造成人心浮動,感覺壞消息太多,但卻茫然無解決之道,如此十分可惜。若能進一步延伸到相關單位,進行改善,解決事情,可讓觀眾心情找到安心而穩定的力量。
日媒報導,有些會跟著政府政策走,像日本政府先前要把文化向海外宣揚,提出「Cool Japan」計畫,相關作為有什麼、激盪出什麼海外新火花,NHK電視台分從新聞、戲劇與紀錄片等傳媒手法,讓日本觀眾了解。我在日本跟八、九十歲老先生、老太太聊天,發現他們都清楚現在的市場訊息,例如先前台灣選舉,選情如何,他們都能講出現況。原來日本有媒體用漫畫的方式報導台灣總統選情,讓高齡長者很容易地掌握資訊。
近期新政府上來,在五大創新產業規劃政策方針,立意十分好,但若無法務實地一步步做下去,是無法完成目標的。所謂「務實」把每件事做好,關鍵要有好的「人才」,在培養人才階段要有實務操作,以後在職場工作才有辦法務實。

台灣要在逆境中前行,凡事徹底務實、尊重體諒他人的心、遇到負面問題能找到解決辦法,在個人勤練基本功,媒體重塑教育環境,從政府到個人都能為台灣更好而團結。

1 則留言:

  1. 您好
    最近發現您之前寫的文章無法觀看
    十分謝謝您的部落格陪我度過許許多多的考試也教會我許多觀念
    請問以後還有機會看您分享的文章嗎?

    謝謝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