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興航總經理心肌梗塞猝逝

Beethoven -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 Thielemann
【摘要2016.6.1.自由】加入復興航空才八個月的興航總經理陳葦洲,昨日清晨因急性心肌梗塞不幸辭世,享年63歲。心因性猝死事前難有徵兆,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蔡佳醍提醒,在健檢時增加運動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檢查項目,可提前發現病兆,透過藥物治療,可排除9成以上發作機會。
台大心臟內科主任陳建鈞指出,「心因性猝死」是因心臟疾病造成突然、不預期的死亡,特色是症狀發生1個小時內病患會失去意識,且死亡率極高。
民眾若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問題,需接受內科或家醫科醫師以藥物控制;若有胸悶、胸痛、昏厥等症狀,則需要接受心臟科評估治療;30歲以下的年輕人心因性猝死,9成以上有抽菸習慣,最好少碰菸、茶與咖啡。
【摘要2016.6.1. PChome健康樂活】新竹縣東元醫院34歲男護士,於開車途中身體不適猝死駕駛座,坐在身旁的女友立刻打119,並為男友做CPR,再送往醫院急救,可惜最後仍救不回一條年輕生命。在法醫相驗遺體後,確認死亡原因可能與死者身材較肥胖、心室顫動有關。心臟科醫師說,去年至今發生多起職場過勞死事件,亦可能為心因性猝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中行解釋,「心因性猝死」是指在沒有其他明顯原因下,因心臟血管系統問題,突然意識喪失並在一小時內非預期性的死亡。
統計上,三份之二的非外傷性猝死(Sudden non-traumatic death)是心因性的。林中行指出,心因性猝死約八成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大部分是因為2條以上的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中,7580%的心律一開始是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林中行說,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煙、老化、男性、遺傳等。根據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一篇關於男性心因性猝死的論文指出,抽菸長達十年以上,會增加心因性猝死症27%的風險。
家族中有冠心症病史者,會增加62%的風險,第二型糖尿病會增加75%的風險。高血壓患者之收縮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會增加13%的風險。接受心肺功能體適能量檢測,每增加一個新陳代謝等值量(MET),會降低心因性猝死症22%的風險。
其他猝死原因,如心肌病變,有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大型心肌病變、限制型心肌病變、右心室心肌病變ARVD)等數種不同型態。其中肥厚型心肌病變因心肌不正常變厚而阻塞血液打出主動脈的通道。擴大型心肌病變合併左心室收縮不良或無力、和右心室心肌病變(ARVD),容易引發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如心室頻脈或顫動而導致猝死危險。
至於原發性心律不整,即心臟沒有結構上的病變,是在分子結構層次出了問題,主要是基因突變造成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病變,容易引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如心室頻脈或顫動而導致猝死危險。如:CPVT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T)、Brugadalong QTshort QT症候群。
其他原因或者是年輕人的猝死,還包括如心肌病變、心肌炎、瓣膜性心臟病、竇房節或房室傳導障礙,胸部外傷、電解質不平衡等。
有何症狀需要注意呢?林中行提醒民眾,平常如有容易喘氣、半夜需端坐呼吸、疲倦、雙腳沉重、胸痛、胸悶、心悸、暫時性失去意識、水腫,就要小心是不是有心臟問題。
有些病患在死亡前,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昏厥等徵兆,但是有些病人沒有任何徵兆,所以需做好平時預防。一般預防主要是針對前述的危險因子,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戒菸、增加活動量、攝取少量酒精、減肥等。
關於血壓方面,一般治療目標在小於140/90 mm Hg慢性腎臟病或糖尿病患者則須小於130/80 mm Hg
糖尿病治療以飲食控制、運動、藥物控制或胰島素注射為主,治療目標為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
高血脂治療也是以飲食控制、運動及藥物控制(Statinfibrate)為主,醫師會根據病患情況而制定不同治療目標。
對於特定族群,尤其是心肌梗塞後的病人,他強調,一定要定期接受醫師診療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以了解左心室收縮功能。若左心室功能不好,適當藥物治療、甚至在少數病人植入心內去顫器,能有效預防心因性猝死。
家族成員中有猝死或不明原因昏倒病史者,也應更積極定期檢查,因為那極有可能是前述心肌病變,原發性心律不整的病人,必要時需做24小時心電圖,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或是進一步超音波或核磁共振來確定診斷。
如果前述病人有左心室收縮障礙同時合併有心室頻脈,或曾經發生心室顫動而被急救起來,可以考慮裝置心臟電擊器。可在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發生時,經由電擊救回一命。
林中行最後強調,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控制危險因子、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是預防猝死的第一步。冠心症是心因性猝死的主因,因此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並避免抽菸,可有效減少心肌梗塞發生。
在生活習慣上,抽菸及肥胖都會增加猝死機率,情緒上的壓力也與猝死發生有所關連。

高血脂 (高血脂症,高脂血症,血脂肪過高症,血濁) 【摘要2016.6.1. 聯合報 周蓓莉】
就診科別:代謝內分泌科.心臟血管科.家醫科
症狀:血濁.黃色瘤.黃斑瘤.頭暈.目眩.胸悶.嗜睡.心悸.頭痛.氣短.乏力.手腳麻木
併發病症: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 腦血管疾病 腦中風 動脈硬化 動脈瘤 冠狀動脈心臟病 心絞痛 心肌梗塞 急性胰臟炎 急性膽囊炎 腎臟病 尿毒症 四肢末稍壞死症 猝死
高血脂是一種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的疾病,主要與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超出正常值有關,也是引發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動脈硬化甚至腎臟病等的危險因子。
一般而言,總膽固醇(TC)高過200、低密度脂蛋白(LDL)超出130、高密度脂蛋白(HDL)低於40mg/dl、三酸甘油酯大於150mg/dl,其中任一異常或者合併多種異常情形,就可能是罹患高血脂症。
當總膽固醇來到200239、低密度脂蛋白介在130159、三酸甘油酯介在150199 mg/dl,即屬邊緣性危險濃度值;再攀升到高過240(總膽固醇)、160(低密度脂蛋白)和200以上(三酸甘油酯)則為高危險濃度值。
患有高血脂症的人初期多沒有明顯症狀,少數家族遺傳的高血脂症患者,皮膚會出現黃色瘤或黃斑瘤。故若想及早發現,要靠定期健康檢查,檢測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濃度來判斷。
好發族群:
1.        四十歲以上、體重過重者
2.        家族中已有高血脂病史、先天性基因缺陷的人。
3.        飲食習慣方面,經常攝取過多高膽固醇或高糖分的人,例如肉食主義者、愛吃肥肉、高油脂、炸物、動物內臟、蛋黃、奶製品、有殼海鮮及精緻甜點等食品。
4.        長期過量飲酒與吸菸的人
5.        經常光顧吃到飽餐廳,導致總熱量攝取過多的人。
6.        長期缺乏運動者
7.        長期生活緊張、工作壓力過大的人。
疾病病因:高血脂的成因為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過高,可能的原因分成原發性與續發性兩類:
1、原發性高血脂症:多半來自家族遺傳,由於某些基因異常,影響人體血清中的脂蛋白代謝功能,而脂蛋白與膽固醇的含量密切相關,其決定了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是否能順利排出、亦或繼續累積在血管壁上,造成動脈阻塞硬化。
2、續發性高血脂症:主要源自其他的疾病,例如:糖尿病、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低下、肝病等,而治療這些疾病期間所服用的特殊藥物,如利尿劑、降血壓藥、類固醇等,也可能引起續發性高血脂
由於膽固醇可從攝食動物性油脂及動物性蛋白中取得,因此,如果吃進過多高膽固醇或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亦會加速高血脂的形成。
此外,像是體重過重、運動不足、抽菸、喝酒、熬夜,以及情緒壓力過大等,任何可能打亂體內血脂代謝的後天因素,也都可能造成續發性高血脂。
預防與治療:
1.        飲食上嚴格控制高脂肪的攝取量,限制肉食、甜食,可多攝取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如秋刀魚、鮭魚等,並多吃富含高纖維的蔬菜水果、五穀根莖類。
2.        而調理方式也以加入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為主,如橄欖油、葵花油、菜籽油、大豆油等;多採清蒸、水煮、涼拌、燉、滷等方式,取代油炸油煎。
3.        飯後喝茶,有助清除飲食後囤積於體內的多餘油脂,達到降血脂作用。
4.        適度而規律的從事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腳踏車、散步、游泳、健行等,鍛鍊身體的同時也能消耗熱量,避免過度肥胖。
5.        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減少外食、應酬,並戒菸戒酒
6.        保持情緒穩定,學習釋放壓力。
7.        作息要規律,包括三餐定時定量,早睡早起等。
8.         定期做血液健康檢查,注意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的數值。  (本文審稿醫師同時為聯合報系診療所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