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蕭同學給我們的省思

Sibelius, Finlandia,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Vasily Petrenko
【摘要2015.1.29. 陳復 蘋果】宜蘭大學在前年底有名蕭姓男同學,因為自己暗戀同校某位女同學,未曾有表白,但因女同學對其沒有感覺,竟由愛生恨,埋伏在本校大樓外,做出傷害女同學的事情。日前蕭姓同學二審依殺人未遂罪判決五年半徒刑。
蕭姓學生跟鄭捷殺人事件就現象而言,其差異在於前者是有對象的犯案,後者則是無差別殺人。就本質而言,則現在常有青年因沉湎於網路虛擬世界而無法與人擁有正常的社交來往,釀就真實與想像的巨大落差,常只是面對螢幕活在自己的想像裡,發展出對現實的扭曲認知。
青年喜歡使用網路本來並不是問題,問題出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長年都只注重孩子的智育成績,疏於對孩子成長過程的全面關懷,這些生命有各種困惑卻苦無解答的孩子,在不知不覺間做出對人生錯誤的抉擇,在事發前心理諮商輔導系統無從掌握,因此,如何扭轉教育只重知識而輕品格的盲點,這是家庭與學校都不能再漠視的根本議題,更應該加強生命教育的發展。
發生蕭姓學生的事件後,校長並指示在103年到107年的五年校務發展計劃裡,制訂本校通識教育的理念同時含攝「尊德性」與「道問學」的雙重性質,意即加強大學生的「品格鍛鍊」(尊德性)與「知識思辨」(道問學),由品格與知識的共同陶冶,融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全人品格的人才,最終「成為完整的人」。
李鈞震:
1.        希望透過通識教育加強大學生的「品格鍛鍊」(尊德性)與「知識思辨」(道問學),達成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全人品格的人才,最終「成為完整的人」。這是沒有希望的,也是錯誤的。
2.        只要缺乏專業的運動與藝術訓練的人,就很容易身心不平衡,生活上一遇到挫折,就容易情緒失控,言行失控,透過通識教育是沒有太大效果的。沒有熱情參與社團活動的人,同理心與溝通協調能力一定不夠;網路發達,不是原罪。
3.        體育、德育、群育能力不太可能在台灣的家庭中被訓練,大學應該負起責任。給予學生長期的運動、藝術與社團的專業訓練,才是五育均衡並重的基本道路。
4.        對缺乏社團活動、運動與藝術專業訓練的人,再多的心理諮商或通識教育,都無濟於事。
5.        孔子,禮樂射御書數樣樣都教,學生才有可能品學兼優;希望跳過專業的運動與藝術訓練,以通識教育來達到「成為完整的人」,絕對不可能,這是教育不專業,也是投機取巧。
6.        如果一個人,缺乏一技之長,品德絕大多數都不好。人類只要願意長期接受專業技術訓練,過程克苦耐勞,最後擁有一技之長,品德必然比較好;如果擁有頂尖的雙專長,品德會更好,這跟智商無關。世上絕大多數的失敗政客,都是專業技能不夠專精。
7.        一個人如果天天精讀報紙,博學多聞,又願意參加社團活動長時間累積團隊合作與領導統御的經驗,必然可以增加同理心與溝通協調能力,群育能力才會提升。世上絕大多數的政客,都是群育能力的強者。
8.         沒有長期接受團體球類運動專業訓練的人,通常會無法吃苦耐勞,無法團隊合作,無法勝不驕敗不餒,因此提不起放不下、自私自利,容易鑽牛角尖,最後必定成為魯蛇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