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從博士糕餅師反思職業與知識

教育學啟迪
【摘要2012/08/28 聯合報】台灣社會的發展,伴隨著政治的民主化與思想的自由化,不斷展現更多元的價值。會做菜、又教做人的名廚阿基師,在民眾信賴度排行榜上遙遙領先馬總統;菜販陳樹菊從小菜攤上湧現的不平凡慷慨,讓人敬佩。年輕麵包師吳寶春從酵母菌中尋獲成功的密碼,陳偉殷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丘展現的不凡身手,在在說明了社會的多元,「行行出狀元」。
BRAHMS: The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 HEIFETZ

依照台灣社會的價值邏輯,一個「會讀書」的女孩子注定要循著教育體系一路升學,乃至出國深造;直到她取得博士的入場券,她才有資格說「夠了」;(朱敬一的女兒)她想戴的是烘焙師的白帽子、想聞的是糕點的芳香。這樁美事雖然喜劇收場,但設想其中有過的掙扎,要抵抗傳統社會職業價值觀念恐怕也是費了很多力氣。
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在台灣社會早就不適用,但文憑與「讀書出頭天」的觀念,依舊牢不可破;而許多產業需要的技職人力卻無處可覓,這不能不說是台灣教育投資的系統性誤導朱敬一形容,博士女兒去賣蛋糕不符「投資效益」,但他心甘情願支持。
從求學到就業,是個不斷試探與追尋的過程。這不一定是一條直線道路,它可以轉進岔路,也容許迂迴曲折。而一個職業的價值,也不該僅以勞心、勞力或收入多寡來衡量,而必須考慮性向和志趣的貼合。
這一代的父母,通常更能尊重孩子的志趣;如果他們願意放更多的手,也許能看到兒女在意想不到的領域綻放出意想不到的精采。畢竟,網路及光電世代的許多行銷、創造和整合,都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等著靠下一代去摸索和發展,這已不是上一代父母所能過問的事。
一個博士班女生能回頭去做自己喜愛的烘焙,是令人愉悅及鼓舞的故事。台灣社會點點滴滴的價值改變,讓個人的理想與志趣有更多實現的機會。
一個更理想的社會是:一個麵包師能因志趣與樂於求知,而修習得博士學位或成為領域中的達人;一個計程車司機也能熱愛文學或藝術,一個水電匠也會寫詩或參加樂隊,一個大學教授也會修車和做木工。在那樣沒有刻板職業貴賤的社會,我們就不會覺得放棄博士學位去做糕點是「大才小用」了。
李鈞震:
1.        「求學」不止為了職業或工作,它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可以「身心健全、終生多元學習」,以培養細膩的邏輯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來面對日益變化的世界。
2.        大學學「財經」,畢業後就去找「財經」相關職業,這種70年前的教育觀念,已經很落伍了;認為「學非所用」或不符「投資效益」更是嚴重不符合專業的「教育學」觀念。基本常識如此差,難怪朱敬一加入馬英九團隊之後,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與經濟的各種數據,都愈來愈差。
3.        所有家長、教育部官員都必須自省,有沒有以身作則?有沒有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脫離這兩個基本標準,都不配為人師長、權貴。
4.        台灣社會問題嚴重、經濟狀況江河日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絕大多數的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與總統府上下權貴官員:1.沒有「以身作則」2.講話不守信用3.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4.缺乏五育均衡並重的品德。全都違反最基本的教育學原則。
5.        人類多讀書,多學一技之長,一定會變得比較理性,思考比較細膩周全,創新能力比較強比較不會情緒失控,一定可以降低犯罪率。就經濟學「機會成本」而言,台灣現在人人可以讀大學,對個人與社會未來40年的發展,有正面的價值。
6.        任何人只要不是在家裡擺爛,多學習一樣專業技能,人生的美麗窗戶就多開一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