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楊逵與「和平宣言」的滄桑


台灣史
【摘要5.16.2013藍博洲 中國時報那是1949年四月六日的事,當時楊逵力倡民族團結,發表「和平宣言」後與革命伴侶葉陶同時被捕入獄,後以「以文字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的「罪名」,處刑12年。
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台灣光復,楊逵改「首陽農場」為「一陽農場」,慶祝台灣回歸祖國懷抱;同時,他得到年輕人支援,以刻鋼版、油印方式出刊《一陽週報》,介紹國父思想與三民主義。
同時,他將經常聚集「首陽農場」的年輕人組織起來,成立「新生活促進隊」,自動為髒亂的台中市清理垃圾,希望通過這種自覺行動,進一步掃除台灣人的奴隸劣根性。清潔工作完成後,他又通過「大湖幫」老大廖金和,組織地方上「兄弟」,成立「民生會」,維持接收前的地方治安。
1946年,楊逵擔任《和平日報》新文學版編輯,同時進入「台灣評論社」,成《台灣評論》的同仁,發表過日文短文:《請聽人民之聲》,並出版題為「中日文對照.革命文學選」的《新聞配達夫》(胡風譯)和《魯迅小說選》(楊逵譯)兩書。台灣革命先烈遺族救援委員會成立,楊逵擔任副總幹事,慰問各地的抗日先烈遺族
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楊逵寫《從速組織下鄉工作隊》,呼籲大家到鄉下去,擴大控制面。事件後他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創辦「台灣文學叢刊」,因而與外省籍文化界比較有接觸,在聊天中,他們都憂慮著經過二二八事件的混亂後,本省民眾與外省人之間存在著隔膜與衝突,因而對如何溝通感情交換了意見,並決定組織文化界聯誼會;他們認為,文化人有理性,不會衝動,想由文化人的精誠合作來影響民眾,消彌隔閡,並推他起草「和平宣言」,試圖緩和外省人和本省人的感情對立。
1949年年初,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面臨全面崩潰局面。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戰場明顯的敗退,台灣的地位也更加重要;相對地,它的政治形勢也更加嚴峻。與此同時,楊逵草擬好一千餘字的宣言,隨即油印二十份,寄給共同計畫的二十人(都是外省人),請他們斟酌修正。
一月廿一日,在各方逼退的壓力下,蔣介石宣布引退;李宗仁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同一天,上海《大公報》刊出一則該報特派員從《新生報》「橋」副刊主編歌雷那裡取得,後被稱為「和平宣言」的「台灣中部文化界聯誼會宣言」。
「和平宣言」的總綱是通過「省內省外文化界的開誠合作」,「泯滅省內省外無謂的隔閡」,把台灣建設「成為一個和平建設的示範區」。它的訴求包括以下五點:
一、消滅所謂獨立以及託管的一切企圖,避免類似「二二八」事件重演。
二、還政於民,確切保障人民的言論、集會、結社、出版、思想、信仰的自由。
三、釋放一切政治犯,停止政治逮捕,保證各黨派依政黨政治的常軌公開活動,共謀和平建設。
四、增加生產,合理分配,打破經濟上不平等的畸形現象。
五、遵照國父遺教,由下而上實施地方自治。
它的口號包括以下四條:一、清白的文化工作者一致團結起來!二、呼籲社會各方為人民的利益共同奮鬥。三、防止任何戰亂波及本省。四、監督政府還政於民,和平建國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中部文化界聯誼會宣言」在發表當時並沒有提到「和平宣言」四字;一直要到1950年五月十日,台北《中央日報》刊登「楊逵處刑十二年」的新聞中,才第一次公開提到楊逵「撰擬『和平宣言』」之事。1985年三月十二日,楊逵逝世。在此之前,「和平宣言」仍是不能公開談論的政治禁忌
1982年,楊逵訪美歸途,在日本接受戴國煇與內村剛介訪問時提到:「想來,二二八事件以來的種種事情,漏掉沒有寫的,還有許許多多。我想一定要把它的一切寫出來。」然而,在反共戒嚴令尚未解除的彼時,回到台灣以後的楊逵終究「因為沒有辦法拿捏尺寸,心裡的話不能講,因此常常不知如何下筆」。
因為這樣,楊逵辭世之前,終究還是沒有機會把他想講的心裡話,公諸於世。歷史因此還是留下許多無法彌補的遺憾。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