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面對液化,台灣建築準備好了嗎?


【摘要2018.9.23.蘋果 賴明煌】日本北海道今年96日發生7級震度強震,造成道央南部近百人死亡失蹤與300人受傷,及全道近500萬戶大停電等災情,同時造成數十座山坡地的土石流,沖毀山腳河谷的民宅與近4000處液化吞噬道路、建物與汽車等,液化釀成眾多建物破壞的怵目驚心又重現世人眼前。
土壤液化(Soil liquefaction是指,地表層具高地下水位之土壤鬆散,又屬非凝聚性土粒子因振動壓密作用,讓原在略深層之水分被擠壓往自由面,只能往表層來噴出,其土壤顆粒間有效應力下降近零,遂讓土壤失去抗剪強度,呈現如液稠態之軟弱狀況,其地表或建築物與地下管線等,自重承受不住地下水向上噴出應力時,就會破裂或變形與傾倒。 
易發生液化的土壤年代比較輕(如近1萬年的冰河時期之內的台灣與日本)細沙與粉土層或顆粒大小均勻且排列整齊之泥礫土,且富含地下水接近飽和狀況。故只要天然地震或人工振動(如核爆)對河海岸、舊河道填土造地、海埔新生之沙地等,均易發生液化破壞現象 
2016年發生美濃大地震致台南永康維冠大樓倒塌死亡115人,創我國單一建築物傷亡最嚴重的紀錄,也對大台南部分地區造成極大液化破壞,讓很多建築物傾斜與道路凹陷,當時行政院長因此事件決定公布各縣市土壤液化潛勢的區域,同時立法院三讀於325日通過《災害防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將「土壤液化」首度列入災害項目。 
今年花蓮地震6級震度,從火車站到美崙溪畔與國盛一街至國盛八街之區塊,有明顯土壤液化破壞情況。花蓮地質大多屬顆粒大之砂、礫石層,原本以為這樣地表土層條件不易發生土壤液化,但這次地震卻改寫化發生區域之定義,很值得我們工程建築與學界再多些案例來深究。
1964年日本新瀉地震與美國阿拉斯加地震引發液化破壞,液化問題才為世界工程界的注意與研究,而台灣在地震的研究約略接近美日的水準,值得再突破,以確保我們泛太平洋島國防災的安全。 
台灣西部走廊人口稠密之沿海,如彰雲嘉南約有23成土地位於土壤液化高潛勢區(連蘭陽平原也有液化潛能),而921集集大地震也造成中彰雲等地沿海地區,極多明顯的地震液化破壞出現。
人口密集之台北盆地,則是生成於200萬年全新統內沖積與淤積湖泊盆地,約有10條正逆斷層交織多處地區具土壤液化風險,如在基隆河畔(截彎取直之舊河道區)與新店溪及大漢溪匯合後下游處到關渡等淤積區。
在集集大地震19年以來,國際間這樣多的震災發生後,我們要如何來減少地震液化的加害呢?尤其是地下水位頗高又是淤積湖泊盆地的首善之區台北,建築抗震防液化之能力加強,正是這些震災提醒我們,莫只在乎建築外觀而輕視結構安全與平時保養維修建物。
筆者建議中央主管機關,應彙整這幾年各公部門在各縣市地區地層構造與地質鑽探及地下水觀測之資料等,以大數據結合模糊幾何等分析方法來預測液化潛勢風險區,並且依潛勢等級危險程度與人口密集等,針對新建築在建蔽率與容積率及建物高度造型之機制作合適管制;
對於老舊建築設計使用年限作耐震初估與更進一步降評分析,與貸款補助液化耐震補強,或協助搬遷入社會住宅等方式,以幫忙基層困苦民眾耐震防液化及防淹水等之強制救助,前端預防做得妥適,則可減少救災投入的後端國家資源支出之浩大與政治成本和假新聞的汙衊。 

半導體成長 4大趨勢當紅


【摘要2018.9.22.聯合晚報】 美中貿易戰持續延燒,情況有越演越烈之勢,對半導體產業形成不利影響,然而短期事件影響並不因此改變未來趨勢與科技演進,5GAI、自駕車及物聯網等持續推動半導體產業成長趨勢不變,而台灣位居全球半導體重鎮,下一世代科技趨勢崛起,台灣半導體將站在科技浪頭上優先受惠。
甫於9月初舉辦台灣半導體展,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揭示,人工智慧、5G、物聯網、自駕車等應用普及,半導體即將進入令人興奮時刻,帶動半導體市場在未來幾年當中都能維持穩健成長,而無所不在的運算時代,半導體將成為推動資料運算關鍵,未來每單位運算密度將可達到每2年成長2倍以上目標。
其中5G時代的來臨,將實現萬物相聯,真正讓物聯網及自駕車實現應用重要關鍵技術,高通副總裁暨台灣區總裁劉思泰指出,高速率、高資料傳輸量的5G時代到來,未來不只是通訊產業,舉凡農業、製造業、汽車、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產業,都會受惠於5G科技,並對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分析,在5G標準化和開發過程持續進行的同時,幾家主要的通訊服務供應商正計劃在2018年和2019年部署初期的5G暫行標準服務。
到了2020年,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澳洲、美國以及一小部分打先鋒的歐洲市場,都將在主要城市布建5G服務,預期接下來三到五年,在這些地區使用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標準的人口覆蓋率將達到95%以上
5G串連起物聯網、自駕車、人工智慧等應用上路,進而推動半導體產業持續成長,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預言,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晶片在GPUTPU領域將可能是未來半導體創新發展機會,伴隨新材料應用出現,未來10年至20年全球半導體產值成長將高於全球GDP 2.5%3%
而台灣半導體產業在新科技趨勢應用中,從上游晶圓代工製造到IC設計,下游設備產品製造具完整供應鏈體系,在劃時代革命趨勢中,必然搶得一席之地。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馬雲成功的10大法則


【摘要2018.9.20. 聯合報】日前在阿里巴巴19週年的活動上,馬雲大聲昭告自己即將在一年後退休的訊息,他計畫在20週年時不再擔任主席一職,期盼交棒給年輕人、重回自己最熱衷的慈善和教育,「阿里從來不只屬於馬雲,但馬雲會永遠屬於阿里。」
1999年時,馬雲創造了阿里巴巴集團,以電子商務線上交易平台為主軸,樹立了物聯網時代的指標性里程碑意義,期下無論零售、購物搜尋引擎、第三方支付和雲端計算服務等皆是中國第一。
他洞燭先機的敏銳中綻放光彩,《thewisdompost》便分析馬雲成功的10大法則,看看「全球50位最偉大領袖」的堅持,有著什麼樣的啟發和鼓舞。
1、承擔被拒絕的勇氣   馬雲曾分享,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你必須接受「拒絕」,更肯定要習慣它。馬雲出生十分平凡,沒有富裕的父母、親戚更和政商沒有瓜葛,他創業時也沒收到任何政府的補貼,他說,「肯德基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我和其他23個人申請了肯德基的工作,但我是唯一一個沒有被綠取的人。」
此外,馬雲還申請就讀哈佛大學的入學資格10次,每一次都被拒絕,但卻沒有因此打擊自己的自信,「儘管遭到拒絕,你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夢想,反而要持續努力工作,成功的企業家都是要學會承受拒絕的。」
2、保持夢想活著  馬雲說,成功的最主要關鍵,在於你一定要永遠保持自己的夢想,馬雲的太太曾對他說,「你並不屬於我的,你屬於阿里巴巴的。」這正是因為每一刻,馬雲永遠不能讓自己去思考除了阿里巴巴以外的任何東西。
他建議每個企業家都應該經常保持夢想,而且必須思考它、談論它,並且持續為了這個目標努力,「如果你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現驚人的成果,你就應該保持著夢想去打拚。」
3、忽略反對者   在每個人努力的路上,勢必或多或少都曾面臨各種不同的反對聲浪,畢竟在意見不合的衝突下,總是有許多反面意見,馬雲說「你必須學著如何處理這些聲音,但最好的方法是忽略它們,並專注於你的目標。」
舉例來說,馬雲當初引進支付寶時,完全沒有任何人可以認同這樣的想法,那些人認為不會成功、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然而至今,支付寶已經取代PayPal成為全球最大的行動支付平台,而中國已迅速成為無紙化貨幣交易的國家。
馬雲說,「會有人告訴你,你的工作或夢想是遙不可及的,但你不應該讓他們偷走你的夢想。」
4、專注於建構企業文化   馬雲說,阿里巴巴競爭力核心的關鍵重點,其實在於文化,而並非技術,他認為技術和互聯網只是工具和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技術提出更好的東西。
然而,他非常注重在公司中建立一個令人驚嘆的文化,這就是為什麼阿里巴巴集團擁有數千名員工,但能將每個人聚集在一起的價值觀和凝聚力如此成功。
他強調,在建立一個成功的企業時,也許大多數人想的就是能夠賺錢與否,雖然公司並無法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生存,但如果沒有良好的文化,一間公司也無法長期發展──這就是MicrosoftGoogleFacebook至今如此令人稱羨和成功的要素。
5、從生活的每個領域獲得靈感   馬雲分享,他非常喜歡看電影,而且可以從電影中學到非常多東西,他最喜歡的電影就是湯姆漢克斯(Thomas Hanks)主演的《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人們可能會認為你愚蠢或瘋狂,但只要你認為你在做正確的事情,就有機會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他說,你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到非常多東西,因為關於生活和成功的教訓無所不在,但必須願意放開心胸學習,就像是那句名言,「如果你不願意學習,沒有人可以幫助你;如果你決心要學習,沒有人可以阻止你。」
6、創建一個好名字   馬雲分享,這是一個很商業成功的原則,想要創立偉大企業的人都應該學習,「如果你想成名,一個好的企業名稱非常重要。」
他說,「創立阿里巴巴時,其實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名字,也知道『芝麻開門』的典故,此外,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是以A英文字為開頭,意即它會很自然的排在第一位,像是目前的亞馬遜(Amazon)。」
7、保持專注於目標   如果要建立一個成功的企業,馬雲強調,「你必須專注於你的主要目標。」當集中精神建立後,便為主要業務認真開拓與發展,「當失去焦點時,你會分散注意力,這就是你失敗的時候。」
他舉例,賈伯斯(Steven Jobs)就是一個如此保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當他1997年回到蘋果的時候,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擺脫所有不必要的產品,並把蘋果的產品從數百件減少到10件,如果觸角不斷擴大,只是讓自己亂了套。
8、客人永遠是第一   馬雲說,「在我的心中,客人永遠是第一,第二是自己的員工,第三才是股東。」
他常對團隊成員提點,客人才是真正付錢的人,如果想要確保股東能賺錢,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客人放在首位。
9、停止抱怨並尋找機會   如果你想在一切你所做的事情上取得成功,那首要關鍵就是停止抱怨。畢竟,很多人抱怨生活中的各種大小事,像是老闆不夠好、老公不貼心等等,並把經濟問題歸咎於糟糕的結果,馬雲說,「當你抱怨時,你會錯過機會,因為你不知所措。」
他強調,「遇到挫折時不是盲目的抱怨,而是尋找問題中的機會,哪裡有問題、那裡就會有機會。」
10、和熱情當好朋友   熱情是決定成功與否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因為當你充滿熱情時,即便遇到困難或失敗,你仍將繼續努力並向前邁進,「大多數放棄的人,都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熱情。」
馬雲分享,就像是賈伯斯曾說過的那句話,「工作占我們人生很大一部分,真正唯一滿足的方法就是你做自己覺得偉大的工作,為了愛你所做的事情,你必須對它有強烈的熱情。」   (文/魯皓平 本文出自2018.9.18遠見》網站)
PS
以上十點,並不是馬雲的人生核心重點,真正的重點他沒講。
第一,一定要學會巴結權貴階級。在中國,只要沒有巴結權貴階級,絕對不可能開公司,開了也一定倒閉;巴結錯了人,也一定倒閉。一定要想盡辦法巴結到對的權貴階級,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二,保持夢想,但是絕對不要產生社會正義感,有社會正義感一定會得罪權貴階級,一定坐牢。愈是缺乏公德心,減少社會責任,不做慈善事業,以賺錢為唯一目標,才可能成為跟馬雲一樣有錢的人。
第三,一定要忽視智慧財產權,一定要山寨與模仿,偷竊智慧財產也很棒,中國人應該人人都山寨。阿里巴巴就販賣一切山寨產品。
第四,專注於建構企業文化,建立一個不需講信用、尊重人權的文化,但是對權貴階級一定要送賄。在中國的企業,一定要懂得以大欺小、霸凌弱勢,不然會被後輩小子爬到頭上來。
第五,創建一個好名字,絕對要注重表面功夫,一定要做好形象包裝,內在如何腐敗則不必太計較。慈善事業或教育,都是包裝形象的用途。
第六,一定想盡辦法讓客人不理性,才能掏出錢來,有錢才是大爺,沒錢的人理都不用理
第七,自己停止抱怨並尋找機會,絕對不需要聽客人的抱怨,對權貴階級的抱怨,一定要死背起來。
第八,所謂成功,就是自己可以獨大,不允許別人分一杯羹,不允許自由競爭。
以上八點,比上面的十點更重要,這八點才是馬雲一生的核心重點。做到馬雲的十點,但是核心的第一點沒做到,人生一定一蹋糊塗。只要這八點做到,上面十點不用做,一樣也會成功。
這核心八點做到,亞馬遜就無法在中國發展,阿里巴巴才有獨大的機會,所謂成功,就是自己可以獨大,不允許別人分一杯羹,不允許自由競爭。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道卡斯族 牽田祭


【摘要2018.9.15.自由 王商益】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台灣民眾慶祝中秋節的時間,而在苗栗後龍有一群很特別的人,他們不慶祝中秋節,而是由部落族人共同舉辦已傳承千百年的傳統祭儀「道卡斯族牽田祭」。
傳統道卡斯族牽田祭是族人在農作收穫後,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及八月十五日舉行,前者稱為「旗頭」,後者為「旗尾」,各舉行三天。在祭典舉行前,長老會召集年輕族人進行Mata麻達賽跑,路線從位於苗栗造橋的道卡斯族祖靈湖「大潭」跑回部落,麻達冠軍者被視為家族榮耀,且能戴上鹿角帽。
在牽田儀式開始之前,三名舉旗手與年輕族人會用敲鑼的方式挨家挨戶通知部落族人,祭典即將開始,當黑夜來臨,部落耆老和頭人會準備鹿肉、酒、飯糰進行傳統Patai巴代祭祖,部落頭人會帶領大家用母語唸祭詞,內容大約是祈求祖靈保佑族人平安健康且來年農作豐收,儀式過程肅穆莊嚴,非族人皆不可以靠近觀看。
接著部落族人就會牽手圍成圓圈,開始吟唱傳統祭歌,同時舉旗手會把高度接近三丈六的祭旗揹在背上,藉由「舉旗」的方式,迎接祖靈回部落。
道卡斯族傳統大旗象徵部落全體族人的平安,對道卡斯族人具有神聖的意涵,因此「舉旗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必須是符合結過婚且家中沒有喪事等條件的男性才能擔當,且在祭典進行時需要兩位護旗手從旁協助平衡,倘若在舉旗過程中旗子倒了,將可能為部落帶來不幸。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祭儀,延續傳承其祖先千百年文化知識的集結,祭儀的過程更與族群文化價值觀密不可分,許多族群的祭典儀式本應是隨著農作物的生長及收穫時間而舉行,但隨著時代演進,儀式被迫簡化進行,更受到主流節日文化的沖刷,傳統祭儀的重要性逐漸被淡忘,國家應更重視台灣島嶼的無形文化資產。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學習當個理性人


【摘要2018.9.14.蘋果 鄭國威】關於台灣人理盲濫情、熱愛互鬥等批評,不管你是否同意,想必聽得也夠多了。然而我們也常「覺得」某些人說話斯文、儀容端正、時常引用國際趨勢跟名人嘉言,就認為他們很理性。這樣的認知其實都是對理性的誤解。但理性到底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學會理性?在此我介紹兩本書做為切入點。
第一本書是應用心理學及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Keith Stanovich)的《理性與反省心智》(Rationality and the Reflective Mind) 。或許很多人現在已經聽過人的思維可以分成兩個系統:
偏向直覺的「系統1」,與偏向理智的「系統2」,這樣的雙系統理論其實最初就來自斯坦諾維奇,後來才啟發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以及他的著作《快思慢想》。 
簡單來說,可以想像一下我們的大腦裡同時存在《辛普森家庭》裡的荷馬跟《星際迷航記》的史巴克,這兩種系統——或後來斯坦諾維奇改稱的「程序1」與「程序2」,主要的差別在於使用的認知資源。程序1(荷馬)挪用的認知資源少,反應快,無法控制,總是在編故事
程序2(史巴克)用的認知資源很多,能夠審慎做出邏輯分析,可以介入程序1但因為花的資源太多,所以大部分的時候還是讓荷馬帶著自己走捷徑,這也就是我們很容易陷入認知偏誤的原因。
當我們知道自己思維的運作機制,才能懂得自我監控,利用反省心智避開那些要我們把控制權交出來的引誘,包括對自己的過度自信、對權威跟群體的崇拜,以及對超自然及偽科學的信仰。 
第二本書是神經科學家巴瑞特 (Lisa Feldman Barrett) 的《情緒如何形成:大腦的秘密生活》(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先看她的 TED 演講。你可能覺得自己是個容易焦慮的人,或是一個樂天派,但這些標籤其實都隱藏了情緒的真相,把情緒描述成天生的、不可控制的、被觸發的,但她根據25年的研究,給情緒下了顛覆性的定義:
情緒,是一種根據過去經驗跟知識提出的一種預測,是每個人針對環境跟生理反應編出來的故事,我們其實對自己的情緒有高度的掌控能力,而若能加以訓練,就能更加理性。
巴瑞特也提出兩個讓我們更能掌控情緒的方式。一個就是用更細膩的形容詞來表達感知到的情緒,包括他人的跟自己的,像是開始把「感覺不錯」改成「著迷」、「排憂解鬱」、「很有啟發」等等,或把「覺得糟透了」改成「讓人洩氣」、「不被鼓勵」、「氣餒」等等,當我們能利用的情緒形容詞越豐富,就越能掌握情緒。
另一個方式則是重新分類自己的情緒,例如當自己冒汗、發抖的時候,不讓自己掉入焦慮,而是跟自己說「我很興奮、非常期待」,因為比起不存在的情緒迴路,我們掌握解釋權。
人工智慧正在取代許多重複性的認知工作,但由於決策還是掌握在人類手裡,人工智慧極有可能成為天然愚蠢的放大器,因此我們比任何時代的人類都該更重視理性,否則隨著人類掌握的工具更加強大,我們犯下的錯誤也會更加不堪。既然理性是可以習得,情緒是可以掌控的,如果你覺得台灣社會不夠理性,那自認理性的你或許不該只是抱怨,就讓我們一起把學習理性的方法推廣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