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啟迪
台北縣中山國中 -
Symphonic Dance no.3 "Fiesta"
【摘要2016.6.4.自由】新竹縣關西國中學生陳開星,國一就因被父母先後遺棄獨居在關西市場內, 二、三年來他用發憤念書,克服入夜後的孤單和害怕,立志要上國立新竹中學的他,會考成績果然拿到5A++的高分,作文也有四級分。
他感謝一路送暖給他的師長、同學,更感謝七十幾歲的叔婆余春筍,默默給他支持,免費提供棲身之所,還負擔他三年學雜費,讓他獨居,卻依然有愛的溫暖。
陳開星直言,因為經濟的因素,雖然很想就讀新竹中學,但現實卻讓他不知該怎麼辦。桃園有所私立學校,願意提供優渥的獎學金供他安心念書,這讓他有點心動,現在只想等人在北京旅遊的叔婆回來,他想聽聽老人家的建議。
開星不諱言,爸爸缺了責任感,媽媽從印尼嫁來台灣很辛苦,曾四處打工養家,但最後依舊撐不下去。陳開星小二的寒假,跟媽媽回印尼後,媽媽幫他買了機票就讓他獨自回台。他羨慕別的同學都有至親家人在旁,覺得就算偶有爭執,對他來說卻是永遠渴望卻不可得的快樂,但他對爸媽都沒有怨言。
國一上學期還沒過完,開星爸爸也離開了他。叔婆余春筍免費提供位在關西市場的倉庫讓他住,二伯魏陳明則讓他寄戶口。三餐則打包學校吃不完的營養午餐勉強度日。
他承認獨居的日子,剛開始很寂寞、也很害怕,只好用拚命念書唸到讓自己累到倒頭直接睡著來克服,久了也就習慣了。
學校老師們說,開星小學曾因沒有父母的關懷,衣著比較邋遢而遭同學奚落,上了國中後參加了直笛藝才班,大家才慢慢知道他的境遇,開始從接納、同情而佩服。
心智健全發展 勝過明星學校【摘要2016.6.4.聯合報 洪蘭】今年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代表研究生上台致詞的是一位大陸湖南農村長大的博士生,他在上大學之前不曾進過城,也不曾補過習。他說當左右鄰居都去城市打工時,他父母不願他成為留守兒童,選擇留在家鄉種田。農家生活清苦,但是不管白天多累,他父親晚上一定會給他講睡前故事。
這兩點聽起來不怎麼樣,發展神經學家卻知道,這是決定他今天成功一半的因素。1956年,威斯康辛大學哈洛(Harry
Harlow)的實驗就顯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享受,而是精神上的安全感。
哈洛教授把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跟牠母親隔離,給牠一個絨布的媽媽和一個鐵絲網的媽媽,絨布的媽媽溫暖,身上沒有奶瓶,鐵絲網的媽媽冰冷,身上卻有個奶瓶。小猴子所有的時間都趴在絨布媽媽的身上,只有肚子餓時,才會過去鐵絲網媽媽那邊吃奶,即便如此,牠的腳還是要鉤著絨布媽媽的身體。一旦實驗者把絨布媽媽移走,小猴子便不吃不喝,兩手抱頭,躲在牆角哀鳴,這樣的猴子長大後不正常,會把親生孩子虐待死。
後續研究發現,安全感是孩子心智發展的基石,孩子要的不是父母去城裡掙錢,給他吃好穿好,他們要的是爸媽在身邊陪著他長大。
講故事則是啟發孩子想像力的好方法,想像力會帶著孩子飛向遙遠的國度,在那裡,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孩子智慧的發展需要跟人互動,語言的發展更是如此,實驗發現父母有念書給孩子聽的,他們到四年級時,口語表達能力與詞彙數量都優於父母沒有念書給他們聽的孩子。
一般來說,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探索,而探索正可以促進神經的連接,使它不被修剪掉。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每一分鐘長25萬個神經細胞,長到出生時有十的十三次方那麼多,每個細胞都要吃要喝,大腦養不起,所以需要修剪,修剪的原則是有跟別人連過的神經元留起來,沒有被連過的修剪掉,幼年探索的經驗,就決定了大腦神經元的存廢。
同時,神經迴路連接得越密,越有創造力,因為綿密的迴路提供了電流在通過時觸類旁通的機會,使能舉一反三。
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Gopnik教授,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園丁與木匠》,她認為,父母角色不是木匠,而是園丁,父母的責任是培養(nurture),給孩子安全的環境去自由發展,而不是照木匠心中的藍圖去塑造(shape)他。
看到現在父母每天忙著把孩子送補習班、才藝班,雙方都忙到沒有時間說話是錯的。孩子成長過程,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父母也需要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把自己人生經驗傳給孩子。
心智的健全發展比分數名次,甚至明星學校更重要。有了健全心智,孩子可以按部就班去攻頂,最後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哈佛這個學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